皮革科学与工程LEATHER基于裘皮制作的西藏牦牛皮组织结构研究左秋、陈武勇“,张涛陈小云2,马成义2,肖烈忠2(1.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在皮张的颈部、背部、臀部、腹部四个部位取5cmX5cm的小皮块,然后用10%的中性甲醛液固定24h以上。
牦牛皮取样示意。1.2西藏牦牛皮上毛的结构研究直接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并拍照,并用相应软件测量毛的直径。
1.1.3西藏牦牛皮组织结构研究用冷冻切片机,按纵切方向(即顺毛生长方向垂直于粒面)和平切方向(即平行于粒面方向)进行切片,切片厚度为10pm.用蛋白胶固定后按照不同观察需求进行染色。
对胶原纤维、肌肉、毛囊、表皮、细胞核等基本组织进行染色。染色效果:细胞核呈深蓝色,胶原呈粉红色,表皮呈蓝色,肌肉呈紫红色,毛囊呈蓝色。
对脂肪组织进行染色。染色效果:脂腺呈暗红,脂肪细胞呈鲜红色。
对染弹性纤维进行染色。染色效果:弹性纤维呈深蓝色,胶原纤维呈浅蓝色。
1.2试验仪器公司;SBM~20透反射生物显微镜,上海微图公司;SM-5900型扫描电镜,荷兰Philips公司2结果及讨论2.1藏牦牛皮上毛的结构研究2.1.1西藏牦牛皮上毛的形态中是通过扫描电镜所观察牦牛皮上毛形态所得结果。根据毛的形态及入皮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牦牛皮上的毛分为两种:针毛和绒毛。从图a和图b可以清晰观察出绒毛上的毛鳞片呈现出竹节状,且鳞片之间间距较大,鳞片边缘较粗糙;而从图c和图d可以观察出针毛上的毛鳞片呈现出鱼鳞片排布的形状,且鳞片之间间距较小,鳞片边缘较平滑。进一步对毛的长度、细度进行分析,又可以将针毛细分为:粗针毛和细针毛。粗针毛粗而长,长度在90 ~125mm,直径约为0. 12~0.13mm;细针毛细而短,长度在55~90mm,直径约为0. 07~0.08mm;绒毛zui细zui短,长度在25~40mm,直径牦牛皮毛组织结构2.1.2西藏牦牛皮上毛的物理性能表1列出了牦牛皮不同部位针毛和绒毛的密度。对牦牛皮不同部位上毛进行研究发现,牦牛皮毛的密度很大,从表1可以看出,颈部zui密,总毛数达到3156 0190 2607根/cm2,背部、臀部次之,腹部稍稀,仅为1732根/cm2,颈部毛的密度基本上是腹部毛密度的2倍。而且,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个部位,绒毛数量约占总毛数量的80%以上,而针毛中的细针毛又占总针毛数的90%以上。
表1牦牛皮不同部位上毛的密度部位总毛数/针毛数/绒毛数/(根颈部背部臀部腹部2.1.3西藏牦牛皮毛与毛囊的形态牦牛皮上的毛呈现出不规整的点状排列。对于针毛,个毛囊一般只会生长一根;但是对于绒毛,个毛囊中会出现根以上,且越离表皮近的位置,这些绒毛越易聚集在同一个毛囊中。牦牛皮的毛球有的呈现钩形,有的呈现平卧状,如所示。
B.钩形毛球毛在皮面上的形态(x4纵切)由以上对毛组织结构研究分析可知:尽管牦牛皮上毛的密度很大,但是80%以上都为绒毛,其长度在25接近表皮的位置,越易观察到数根绒毛聚集生长于同一个毛囊中的现象,这使得在裘皮的制作工艺中易出现毛打结的问题。而且,牦牛皮的各个部位都分布有钩形和平卧状的毛球,这就使得本身保有毛面的皮在制作工艺中出现化料更难渗透的现象。因此,建议在裘皮制作工艺中对肉面层厚度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有利于化料的渗透;并且在裘皮制作过程中使用大液比,尽量减少机械作用,同时添加顺毛剂以消除毛打结现象。
2.2西藏牦牛皮组织结构研究2.2.1脂肪结构是用苏丹W染色法对脂肪组织进行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所观察的结果。脂肪组织般包括腺体和游离脂肪细胞。对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得知:背部、臀部和腹部的脂腺般存在于粒面下的02~0.5mm的局域。由于颈部的针毛入皮较深,因此在粒面下的0.6 ~0.8mm处也存在有大量的脂腺。从可以观察出,牦牛皮皮下组织基本上不含有游离的脂肪细胞,但是其脂腺却很发达,每个针毛旁都还有至少个脂腺,有时会有两个,呈八字形,少数还含有三个,呈品字形。
A.八字形脂腺B.品字形脂腺牦牛皮脂肪组织分布(X10横切)对牦牛皮各个部位的脂肪组织结构分布分析得知,虽然各个部位基本不存在有游离的脂肪细胞,但是脂腺却都比较发达,就部位而言,颈部的脂腺zui为发达。脂腺基本存在于0.2~0.5mm区域,每根针毛毛囊都有至少个脂腺。这些脂腺中存有大量的油脂会使得化料难以渗透,由于在裘皮的制作工艺过程中需要保护毛面,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除去了脱毛工序,同时在制作过程中不能加入碱性物质与油脂相互作用,因此,建议在裘皮制作的各个工序段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34以加强脱脂效果。
2.2.2弹性纤维是通过威氏染色法对弹性纤维进行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所观察的结果。对比牦牛皮的各个部位弹性纤维的分布情况,可以得出在四个部位上,弹性纤维在颈部的分布相对较少。而臀部和腹部存在有大量的弹性纤维。从可以得知,牦牛皮的弹性纤维主要分布在乳头层,特别是在毛囊,血管周围弹性纤维更为密集,而且毛囊周围的弹性纤维主要以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延伸,呈现出井字形。
A.弹性纤维B.毛囊牦牛皮弹性纤维在乳头层的分布(x10横切)通过观察分布在牦牛皮各个部位的弹性纤维情况知道,在毛囊,血管周围所密集的大量弹性纤维可以起到对毛的固定作用,而进行软化工序则会将弹性纤维去除掉,从而导致毛出现脱落现象。黄育珍,苟秉琼57等人研究也曾指出,弹性纤维去除与否对成革柔软度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建议在裘皮生产工艺中不需要软化这一工序。
2.2.3胶原纤维表2牦牛皮真皮层、乳头层、网状层厚度部位真皮层厚度/mm乳头层厚度网状层厚度乳头层厚度占真皮层厚度的百分比/%颈部背部臀部腹部表2列出了牦牛皮真皮层、乳头层、网状层的厚度。根据牦牛皮胶原纤维的编织紧密度与走向,可以将真皮层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从表2可知,牦牛皮颈部zui厚,厚度达到9.24mm,臀部次之,腹部zui薄,厚度仅为4. 50mm,颈部的厚度是腹部的两倍。从表2数据可以得出,颈、背、臀、腹这四个部位的乳头层厚度都大约占了真皮层厚度的20%,根据对毛的入皮深度的测量发现,颈部粗针毛入皮zui深处约为4.21mm,达到了真皮层厚度的40%~45%之间。
是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对胶原纤维进行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所观察的结果。牦牛皮的胶原纤维形态与排布随部位的不同也有差异。就同―部位,如所示,乳头层处的胶原纤维较细,编织紧密,多为水平走向;网状层胶原较粗壮,编织疏松。就不同部位而言,背部与臀部的胶原纤维编织zui为紧密,颈部次之,腹部zui为疏松。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知牦牛皮的部位差体现为两方面,是部位之间的厚度差,颈部zui厚,腹部zui薄,两者间的厚度差可以达到2.05倍。二是胶原纤维编织紧密度差别,就同一部位乳头层胶原纤维编织紧密,网状层较疏松;就不同部位,臀、背部的胶原纤维编织紧密,腹部zui为疏松。因此,在制革工艺中应注意减小或消除部位的差,同时考虑到针毛入皮zui深深度可以达到总皮厚的40%~45%之间,所以片层厚度不得超过皮zui厚处的三分之一,以保证不破坏到毛面,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3结论本文研究牦牛皮上毛和毛囊的结构以及皮的组织结构,结合裘皮制作工艺的需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在制作工艺中加入些顺毛剂,并对肉面层进行定的片层,并在裘皮制作过程中使用大液比,尽量减少机械作用,从而解决毛打结和化料难渗透的问题。同时应注意减小或消除部位的差,由于考虑到针毛入皮zui深深度可以达到总皮厚的40%~45%之间,所以片层厚度不得超过牦牛皮zui厚处的三分之以保证不破坏到毛面,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在裘皮制作的各个工序段都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起到去除油脂的效果。并且在裘皮的生产工艺中不需要软化这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