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危机的缓和,鞋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订单增多、出口额增大,似乎,鞋业的春天已经来临。但是笔者谭儒在中国鞋都温州调查发现,固有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决,鞋业经济风云动荡,鞋企要提升赢利水平还须采取三“根”策略。
精益生产是鞋企赢利的根基
温州的鞋企几乎是清一色的家族企业,尽管许多鞋老板不愿意与“家族”两个字沾边,但实际的经营管理已凸显了这一特征。权利高度集中,内部分工虽然模仿现代公司制度设置机构,但所有权与经营权实际上没有分离,往往是一言堂,规章制度不严明,员工整体素质不一,企业凝聚力不强,资本利用率低,库存压力大……
在后危机时代,尽管鞋企不缺少订单,但鞋业并没有改变“刀片利润”的困窘,所以“家族型”鞋企急需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实现精益生产,增加赢利水平。此目的是为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生产灵活性,确保竞争优势。目前,吉尔达等鞋企正在通过人事组织管理的优化,大力精简中间管理层,进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减少非直接生产人员;同时,推行生产均衡化同步化,减少和降低任何环节上的浪费,*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
留得住人是鞋企赢利的根本
虎年春节未完,温州鞋企便开始上演了一场场“争人”大战。几乎所有的鞋企都出台了比去年实惠得多的招聘政策,几乎所有鞋老板的头等大事就是招人。“民工荒”令企业主头疼不已。这让人想起《天下无贼》那句台词“21世纪什么*重要?人才!”
在正月,温州招工的的“队伍”经过长途跋涉,一路高扬着招聘大旗。温州**鞋企吉尔达奔赴西部边远的大巴山区,连续参加了四川万源市“春风暖巴山就业行动”和达州市“春风就业行动”两场大型招聘会,虽然招到的员工人数为温州来川所有招聘企业之首,但离招聘1000人的既定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温州鞋企在四川万源、达州两市招聘之后,转战青海省温州企业专场招聘会,欲招聘上万人,做包、裁断、针车等鞋业技术工尤为抢手。
在中国鞋都产业园,几十多块招工牌顺着马路沿街一字排开,几乎在温州每家鞋企的门口都树立着招工的招牌,“招聘”和优惠的条件格外醒目。
“招工只是权宜之计,鞋企留人才是根本的。招的再多,员工技术再好,如果没有心思在企业,那也是白搭的。只有留得住员工的心,使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企业的赢利才有保障;只有企业和员工实现共赢,才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吉尔达人力资源部经理丁鹤松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谭儒,他认为鞋企遭遇“民工荒”不足为怪,关键是鞋企如何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把人留住。没有人,一切构想都是空谈。
那么,鞋企怎样能把人留住呢?在鞋企20多年的吉尔达常务副总经理李国华有自己的管理经验:“不管是危机期还是后危机期,为员工着想,调动员工的积*性是我们一贯的原则,怎样坚持这个原则?关键是在薪酬、制度、后勤服务等方面善待员工,让员工在企业有家的感觉。”
开拓创新是鞋企赢利的根源
目前,水资源匮乏、温室气体效应明显、有毒废料排放成本增加、民工荒、市场同质化等不利因素不断地挤压鞋业的“刀片利润”,许多鞋企不约而同地侧重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吉尔达的创新产品纳米功能空调鞋正在市场上热销,截至09年底,这种鞋的销售额较上一年增加了3倍。据统计,类似与吉尔达纳米功能空调鞋的功能鞋如今在鞋类销售额中占到近20%的份额,功能鞋的崛起已经对整个鞋市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瑞士MBT(马塞族赤脚科技)发明了无固定鞋底的概念鞋,目前已经在30多个市场卖出了500多万双。
在后危机时代,鞋企之间的较量逐渐升级,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以及近乎于疯狂的跟风,让不少鞋企失去了自身品牌的内涵和赢利空间,因此,鞋企以创新精神,不断创造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市场,构筑新的赢利模式,才是鞋业的正本。
央视新闻联播曾报道过,吉尔达鞋业“十年磨一剑”,努力在鞋的科技含量上进行创新,提高了鞋的附加值,创造出人无我有的纳米功能空调鞋,成为了中国鞋业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撒手锏。目前,研发人员继续探索,将注塑材料融入了纳米功能空调鞋中,使此鞋的透气性增强、鞋底耐磨度更高、弹性更强,在竞争中具有**优势的冲击力。2009年,其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2%。
目前,北京大学博士朱怀江告诉笔者:“在后危机时代,鞋企不仅要在产品技术上创新,更需在渠道终端、营销策略、生产经营等方面贯彻创新理念。创新应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并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