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板在2008年开办了成都鑫隆鞋厂,专注于做出口生意,虽然鞋厂规模不大,但也接下了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业务,“像CL红底鞋这样的国际品牌,我们都在做出口”他这样对记者表示。
张老板称,但在今年,其接到的订单还不到过去的1/3,人工成本也在增加。
今年订单减少30%以上
张老板的鞋厂位于金花镇,生产车间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产品主要销往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张老板谦虚地表示,“我们只算个小厂”,但也需要200人左右。
今年,张老板和他的鞋厂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张老板向记者坦言,“今年我的订单还不到往年的1/3”,也就是说,往年可以外销10万双的鞋厂今年可能做不到3万双。张老板还称,虽然无法计算具体损失有多少,但收入大打折扣是肯定的。而金花镇另一家做外销的鞋厂的总经理杨晓勇也表示,订单减少不是个别案例,“整个行业都在减少”。
“做出口的鞋厂订单减少普遍在30%以上”,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富豪表示,在1000多家制鞋厂中有60%都是做外销的企业,在外销制鞋厂中又有超过80%的鞋厂今年的订单量减少了30%以上。黄富豪坦言,“与历年情况比较,这已算较大下滑”。
订单的大幅度缩减让整个行业“骚动”起来,但黄富豪“淡定”地表示,大环境不好,国外需求下降必然会带来订单量的减少,而这1000多家制鞋厂在档次上大多处于中档偏高的位置,“在经济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这一部分厂家会是*尴尬的”。
国外人工成本相对较低
是什么原因造成国内做外销的制鞋厂订单量大幅“缩水”呢?厂商们认为,人工成本太高是一个原因。
“我们这里普通工人每个月的工资在3000~5000元,高的甚至能够达到7000~8000元”,而在越南、印度等国,当地工人的工资只有国内的20%。杨晓勇进一步透露,像在越南、印尼等地,700~800元的工资都算高的。他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黄富豪的认可,“销售旺季,工人工资可以达到5000~6000元,而印度很多地方可能就几百元钱”。
“今年又涨了10%~15%”,张老板告诉记者,他在每个工人身上平均要多支付接近1000元,而100多个工人正“眼巴巴”地等待着张老板。
厂商们认为,正是由于国内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拉高了总体成本水平,才使得订单“流落”越南等地,但对于这样的说法,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黄富豪认为,印尼等地人工成本固然很低,但国内工人的技术是这些地区无法比的,品牌商若选择这些地区生产产品,将面临建立新的生产链,以及培训技术工人等问题,“这些成本都要算”。
虽然,转移生产链将带来新的成本,但黄富豪也坦言,就算是这样,国内的总体成本也是比较高。
这一问题对厂商们来说,早已是老生常谈了,自2008年起,便有很多厂商开始“安第二个家”,在四川周边人力、土地成本更低的地区建立生产车间,将一部分生产任务转移过去。
但黄富豪认为,转移需要整个行业“抱团取暖”,将新基地安在同一个地方,“才能形成气候”。
出路:“两条腿走路”
扛不住成本不断上升的打击,一部分厂商已经“牺牲”,一部分厂商有了“二心”
据黄富豪介绍,“鼎盛时期的鞋业厂商,利润可以维持在10%以上,而现在的情况是,平均利润保持在5%以内”,不断压缩的利润空间,让很多厂商开始“一心二用”,自2008年起,便有很多厂商做起了其他生意,“这部分厂商占到20%~30%”。
比起那些“一心二用”的厂商们,一部分还在苦苦维持的厂商在今年终于要“脱离苦海”了。
黄富豪介绍,一些生产规模大的厂商,年销量能达到100万双,今年他们可能只是销量有所下降,而一些规模小的厂商,在成本上升、销售不畅的情况下或许就只能跟这个行业“说拜拜”了。对于这一部分小厂商,黄富豪称,“我们预计今年会更多”。
在大环境不佳的状况下,许多企业也在想尽各种办法来应对。
据记者了解,现在一部分厂商有两条生产线,一方面生产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也接其他品牌的订单,“今年,这样的厂商会明显好过做单一贴牌生意的厂商”,黄富豪表示,这足以说明拥有自己的品牌是相当重要的。
“一双鞋只做贴牌生产利润可能就5元,而自产自销的利润可能就有40~50元”,黄富豪这样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