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之所以能够如此上下其手,无限压低价格,在于它抓住了中国的几个弱点。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亏损企业无法被淘汰,优异企业无法脱颖而出。经济起飞十几年,经济规模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但仍然没有索尼、东芝、尼桑、丰田乃至现代、三星这样的**。我们除了东西便宜、劳动力便宜外,没有任何砝码。
其次,劳动力便宜,国内的购买力就低。内需不足,只好依靠出口,于是沃尔玛就成了衣食父母。我们自然也就永远抬不起头来。
中国目前的经济与社会,很像20世纪60年代初的日本,正处于一个战略性的十字路口。
我们不能因为有13亿还很穷困的人口,就认定中国人可以永远这样便宜下去。我们必须对这13亿人进行投资,使他们逐渐“贵”起来。这样,他们不仅有足够的技能从事高层次的生产活动,本身也具有相当的购买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扶植中产阶级的成长。同时,应该迅速健全市场经济体系。这包括独立、高效率的司法制度,自由的信息流动,高度透明的政府行为等等。因为真正国际级的大企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够成长。
中国经济的出路
中国必须提高产业层次,中国的政经界并非没有意识。联想以17.5亿美元的天价买下IBM的PC系统,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一个大手笔。这笔交易,把人们的目光转向了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英国《金融时报》*近发表的文章,称中国的一些大企业,如华为、ZTE、海尔、TCL等等,竞相到海外收购、兼并、联营,试图创造中国的***跨国公司。
实际上,这些大企业的行为,有*大的风险。企业兼并,并非是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必由之路。相反,野心过大的兼并,*终常常制造“白象工程”。耗资甚巨,高成本压低了盈利,甚至使企业长期负债,*后吃不了兜着走。真正的企业成功,在于提供**的技术,而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像当年的索尼,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庞然大物,但在电器市场上几乎处处**。现在的丰田,也比如今的通用汽车规模小,但总是能够比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早走半步。
相比之下,中国的企业,在技术上没有一处**,全处于跟跑的状态。海外收购,一个主要原因是自己没有技术,创不出**,于是希望通过收购一些知名的大企业,获得人家的技术和品牌。但是,借来的拳头打不了人。真正技术**的企业,一般不会让外人染指的。能够收购的,大多是一些垂垂老矣、在技术和品牌上已经丧失了竞争力、并有许多不良债务的企业。如上海的汽车制造商,就收购了这样一家英国汽车公司。这样花大价钱把昔日的**买到手,就像是斥巨资请现在已经快走不动的马拉多纳来为我们踢球一样,*后可能输得更惨。
更糟糕的是,这些能够走向世界,斥巨资兼并、收购、联营的大企业,大多是国有或有着国有背景。它们目前的成功,往往不是靠市场上充分的竞争,而是靠自己所占有的优惠性或垄断性的地位。它们的企业行为,常常倾向于好大喜功、不计成本。如果它们算计不精,经营不善,又不能及时受到真正的市场竞争的惩罚,那么盲目扩张的结果,可能会制造一些负债累累的硕大病夫。
实际上,大企业的行为,已经使中国的经济充满危机。比如汽车业,由于大家一拥而上,生产能力已经有过剩的危机。有些人预测,中国的汽车业如果不能在2010年大规模占领世界市场,国内就会充斥着卖不出去的车。但是,在几年之间我们有能力大规模占领世界市场吗?事实上,大企业的行为,常常是追随式、从众式的,看见人家造汽车自己也造汽车,看人家做电脑自己也做电脑。有创造性的个人,则能够在一些人们想不到的地方异军突起。当年的苹果电脑,如今的Google,都是这样诞生的。
中国的经济要更新,不应该仅仅从大处做起,还应该从小处做起。国家的责任,是保证个人的经济自由,保证小人物的基本权利。中国的经济要长久繁荣,**要等民工拿得到体面的工钱。他们有了基本的经济资源,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创立自己的产业。一大批小企业才能够迅速地崛起。
个人富了,才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劳动力贵了,才会逼着企业提高经营水平和技术成分。靠肆无忌惮地压低自己员工的工资来竞争,等于把企业越惯越懒,越来越固步自封,*后使中国经济走入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