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政府高度关注中国商品在国外处境
几十家中国企业主动向商务部提出加强行业自律
“从去年的西班牙人烧中国鞋事件,到今年的俄罗斯税警拉走中国鞋,中国政府一直在关注本国商品在国外的处境问题。”今天,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近几个月以来,商务部一直在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也采取了很多措施。
“中国已成为世界遭受反倾销控诉*多的国家之一。”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说,中国商品在国外越来越受欢迎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抵制。
据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产品遭受了68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纺织品特定保障措施等贸易保护调查,涉案金额约30亿美元。此外,直接或间接针对中国产品的进口禁令、海关价格监管措施、进口许可证管理、技术要求等其他贸易壁垒也层出不穷;部分环保、劳工等标准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产品的出口。
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说,除此之外,在国外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抵制中国商品、烧毁中国商品的暴力事件。
去年9月17日,约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在西班牙埃尔切的中国鞋城,烧毁了一辆载有温州鞋集装箱的卡车和一个温州鞋商的仓库;6天后,西班牙还爆发了抵制中国商人廉价产品的示威游行;今年3月,俄罗斯税警又将价值8000万元的中国鞋强行拉走。另据报道,欧盟鞋业界也正在准备对中国鞋产品提起贸易救济调查起诉。
薄熙来说,中国商品在国外遭到抵制,与这些年出口量增长很快有关,“这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进一步对外开放产生的现象,也是中国的制造能力,特别是中、低端产品的制造能力进一步释放的结果”。
“中国制造威胁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也是中国商品在国外遭到抵制的一个原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认为,那种因为中国出口商品增多而烦躁不安,甚至要求贸易制裁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实践证明,中国与世界在共同发展中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他说,中国商品物美价廉,不仅满足了进口方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使他们得到了很多实惠,而且也有助于进口国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的稳定。
薄熙来说,国外抵制中国产品的事件提醒中国,在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努力提升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质量,并保持价格稳定。
今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一体化实施以后,欧美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对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都非常关注。
薄熙来透露,去年12月,商务部出台了8条措施,包括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加征关税,引导企业有序出口、行业加强自律等。同时,对中国特别有竞争力的28项涉及到服装纺织的产业,限制固定资产投资,限制生产能力的增长。*近,商务部又实施了纺织品自动出口许可的办法。
*近有几十家中国*有影响的出口纺织企业、服装企业主动向商务部提出,愿意采取行业自律的办法,在全球纺织品一体化以后,对本行业的产品质量作出规定,互相协调。目前这些企业正在开展他们的工作。
“这些自律措施有助于确保纺织品的质量和价格相对稳定。”薄熙来说。
薄熙来在会下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国的贸易关系和很多国家已经短兵相接,发生争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会按照WTO的规则来做。他透露,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面,对于中低端产品等特别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国政府一方面将尊重企业的发展权利,另一方面将适当地给予规范。(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