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温室里长不成大树’。没有竞争,欧洲的企业就不会有发展。入世5年来,我们感觉到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开放,而欧盟却越来越保守。”2007年3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欧贸易官员就贸易救济工具问题举行的研讨会上,中国**家鞋类反倾销案上诉企业奥康集团代表、行政总监周威首次面对面地向出席会议的欧盟贸易官员——欧委会贸易救济司司长维尼格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据了解,去年12月6日,欧盟执委会颁布贸易救济工具绿皮书,主动邀请中方对其进行评论,3月31日是该绿皮书征求意见的*后期限,此前,商务部公平局在浙江、江苏和福建等地举行了数场绿皮书座谈会。而本次由中国商务部主办的北京研讨会则是中欧双方首次就欧盟贸易救济措施问题展开对话。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李玲、欧委会贸易总司贸易救济司司长维尼格、中外律师和中国企业代表等156 0190 2607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李玲在开幕致辞发言中对由欧盟贸易救济工具带来的中欧贸易间不和谐因素表示了担忧。据了解,目前欧盟是中国*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但2006年,欧盟却是对中国实施贸易救济工具*多的WTO成员国,其中反倾销案件超过了130起。李玲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生产要素已经跨越国界自由流动,欧盟应该正视贸易救济工具存在的问题,贸易救济应该是为了提高竞争力,而不是保护落后产业,违背产业发展的规律。
受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委托,奥康集团行政总监周威作为**个中国企业代表在研讨会上发言。他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个产业的大分工已经逐渐演化出新的格局,产业重心转移已是正常现象,各个国家都应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自身产业转型和创新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从外部找原因、或者一味地用一些非市场的手段来进行干预和保护。
针对大家都十分关注的中欧鞋类贸易问题,周威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鞋业的重心从欧洲和北美转向远东,中国大陆成为世界鞋业产业转移的集中地。这种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贸易救济工具,欧委会应该从全球鞋业发展的格局来看待中欧鞋类贸易现状,推动各方站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展开充分的竞争与合作,推动全球鞋业生产力持续发展,这才会使它更具生命力。
“无论是从欧盟还是从中国的角度,我们都不认为欧盟对中国鞋子的反倾销措施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周威举例说,西班牙制鞋企业规模主要集中在3-5人、6-9人,10-19人,20-49人,200人以上的企业寥寥无几。目前中国制鞋从业人员达220多万人,仅奥康一家就156 0190 260700人。一个鞋子反倾销就影响到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对欧盟而言影响更大,反倾销直接增高了欧盟成员国的采购商、消费者的成本,尤其是欧盟制鞋产业上下游如做鞋机的,他们失去了世界制鞋**大国中国的市场。只有合作才是中欧鞋业互惠互利的*佳途径。欧盟有很好的研发中心,有很强的品牌优势,中国则可以提供非常优良的技术和较低的制造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某种程度上,中国制鞋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是欧盟不少鞋类贴牌企业的竞争优势。
就欧盟反倾销实施过程中程序透明化、执行公正性以及在欧盟法律框架内,相关条款、原则的解读等问题,当日,奥康集团等中国企业也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
维尼格认真听取了中国各方的意见,他表示很高兴能听到中国的声音。他承认绿皮书的出台与中国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有很重要的关系,并认为“中国皮鞋案”确实暴露了欧盟贸易救济工具中的诸多问题。
据他透露,截至目前,绿皮书已经接到来自欧盟各成员国和第三国政府,以及企业、消费者等各方近156 0190 2607个反馈意见,但观点分歧很大,还无法作出具有代表性和一致性的结论。维尼格还表示,欧委会将会对反馈结果进行沟通,如有必要将采取下一步行动,*终的沟通结果计划在明年以白皮书形式发布。
当天,此次中欧对话还围绕“贸易救济工具的经济分析”、“中国企业应诉欧盟贸易救济调查的瓶颈”、“欧盟贸易救济工具技术问题”等议题展开研讨。这也是中欧双方首次就欧盟贸易救济措施问题展开全面的、深入的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