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讯 (记者 何德花 黄宝仪)“那时我在台湾听说大陆满街都是武警、很恐怖。”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首任会长张汉文回忆起28年前投资大陆时心里曾经过一番激烈的挣扎。156 0190 2607年虽然两岸开放探亲,但到大陆的台湾商人并不多,对曾经隔绝数十年的大陆知之甚少。虽然充满疑虑,但张汉文经过实地考察后,决定在广东东莞当“开荒牛”,成为首批登陆投资的台商。正是由于张汉文眼光独到、敢为人先,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两岸交流30年来,台商足迹几乎遍布神州大地,两岸经贸总额也从156 0190 2607年的15亿美元上升到去年1796亿美元,有力地推动了大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1989年台当局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製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台湾已经很难生存。当时,很多台湾企业家都把工厂迁移到东南亚。张汉文在那一年也到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考察,寻找企业转移的地方,但由于当地工业基础和物流设施不发达,令从事外贸的张汉文失望而回。于是有香港的朋友建议他到大陆看一看。
张汉文1949年随母亲赴台,之后再没踏足大陆,那一次是他离开家乡江苏江阴40年后首次回乡。他发现家乡与想像中完全不一样,整个社会都很自由,人民生活也改善了,台胞回来很受礼遇,买火车票都有特殊窗口。但当时江苏的工业不发达和物流不便利,于是又在朋友的提议下到广东东莞考察。
百日建起首条生产线
那时的东莞全是高低不平的丘陵,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但却有一个独特的优势:货物可以直接运到香港。对于做出口贸易的企业而言运输方便至关重要,东莞正符合这个条件。另一方面,张汉文感受到东莞当地官员很亲切,老百姓思想也开放,当时他就觉得这个地方可以考虑。1990年张汉文决定落户东莞。其富华鞋厂遂成为**批转移到大陆的台湾工厂。
上世纪九十年代,东莞为了吸引海外投资,当地政府已建好了厂房,投资者可以廉价租用,无需为找土地、建厂房而伤脑筋。台商只要带着机器、技术、客户、材料、资金进来,找一个合伙公司帮忙办好各种手续,几乎可以马上开工。
张汉文**条生产线,从落地到正式开工只用了三四个月,一年半以后又建了第二条生产线。在张汉文的企业刚刚落地那五年,台商在东莞的投资非常便利,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台资企业落户东莞,台商队伍也日益壮大。
2000年以前,东莞是举世闻名的製造名城,“全世界一听说东莞,都觉得在那里发展会挣很多钱,那时年轻人打工都要到广东、到东莞”,说起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张汉文一脸自豪,认为台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等都很有贡献。
传统行业蕴含高科技
工厂越来越多,需要的工人也越来越多,东莞开始出现缺工人、缺土地的现象,加上后来大环境的影响,大陆方面希望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张汉文说如今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的台资企业几乎都与东莞有关系,尤其是製造业,都是东莞分厂分出去的,现在全国各地很多台协会长也是东莞出去的。
在很多人印象中,製鞋是传统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又耗能污染,是要淘汰的行业。然而,记者在参观位于东莞高埠的富华鞋业时,却是厂房明亮,每一条流水线上工人各司其职。在产品展示厅,记者还看到一封来自美国的感谢信,写信的是一位女士,她的丈夫穿了张汉文企业生产的抗电击靴,在遭遇接触14000伏电流的意外后,不仅活了下来,并且毫髮无损。
张汉文说,由此表明鞋子也可以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这些年,当缺工在大陆成为常态后,张汉文也在积*设计自动化生产线,但他坦言并不容易,电子类产品实现自动化生产容易,而一隻鞋子的生产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当中大多需要人手操作。
创建全国台企联
从当东莞台协会长开始,张汉文就一直致力于为台商排忧解难。大家也常请他帮忙解决问题,这让他坚定了成立全国台企联的想法。经过两年筹备,张汉文于在2007年成立了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并得到大陆方面认可。全国台企联将大陆台商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成为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和推动两岸和平的强大力量。
鼓励创新 台企申请商标获奖四万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与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首任会长张汉文一样,从事灯饰生产的台商林闽应在27年前也看中了广东便利的交通位置,但与张汉文落户东莞不同,他选择了增城。
初期两岸人工相差20倍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台湾生活水平提高,许多年轻人不愿加班,岛内企业随之出现“用工荒”。林闽应因此产生了把工厂搬到大陆的想法。当时增城的经济才刚刚开始起步,各种配套还不完善,土地平整、通水通电等各种问题都需要沟通。林闽应说:“刚开始时以厂为家,停水停电是很正常的事,晚上没有水洗澡,只好每人发两瓶矿泉水凑合着擦一下,早上起来没水刷牙,就拿啤酒来漱口。”
1992年工厂正式投产的时候,员工不过三四百人,月薪才300多元人民币,但在那时已算是很好的收入,“当年两岸的人工差距高达20倍,在大陆什么都觉得便宜。”林闽应说,人手充足,订单也源源不断,“那年代台商只要认真经营,没有不赚钱的。”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前,他说自己根本没有感受过什么叫淡季。
当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以及转型升级的困境,林闽应没有选择将工厂搬迁到人力成本更低廉的地方,而是着手提升产能:一方面,实施自动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加大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开发出多种既节能又环保的新产品。
如今大陆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也出资扶持企业创新。林闽应说:“我们成功申请一个商标就可以获得4万元人民币的奖励,这对减轻企业经营压力有很大帮助”,也对台商加大科研投入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情繫故里 台胞**回福建兴业
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后,台商到大陆投资开始合法化。但早在这之前的1981年,祖籍福建的不少台胞已“偷步”回故里兴业了。大陆**家台商独资企业便是落户福州的闽台行百货有限公司。
“我父亲陈信维也是*早回福州投资的台商。”福州台商陈秀容说,父亲陈信维祖籍福州长乐市,曾在1982年借由第三地绕回大陆,冒险回了一趟老家,回台后被“禁足”。两岸开放交流后,陈信维便迫不及待地跨越海峡,回乡创业。
陈信维在福州投资创办了先施企业有限公司,投建先施大厦、先施百货,与闽台行一道,成为榕城的地标,**福州商贸业态。1993年陈秀容也来到福州,继承父亲衣钵。
三年前陈秀容当选福州台商协会会长。不久,大陆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政策,鼓励扶持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在陈秀容看来,台商协会的角色也应该开始转变。她开始利用微信群扩大联谊、服务更多的台胞,特别是服务到大陆来的台湾青年群体。“三十年间,台商群体从製造业转向商贸服务业,他们(台青)需要了解政策,作为台湾娘家人更要做好服务。”陈秀容在任两年间,福州台协会会员从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并成立了台湾青年创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