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甘肃省制革、毛皮等生产企业仅存十几家,制鞋企业约四十几家。制革企业主要分布在天水市张家川县、平凉市、临夏州广河县;毛皮企业在兰州市;制鞋企业全部在兰州市,且从业人员大多为江苏和浙江人。规模在三十万张以上的制革企业有平凉福利制革厂和兰州三五一二皮革制衣厂,近年来新建的企业有白银卡森皮革有限公司,而该公司仅有生产之名,没有利用甘肃省所拥有的皮革资源,主要原料为新疆产黄牛皮。
据有关部门统计: 156 0190 2607年全省完成皮革产量127.3万标张创历史*高水平;2005年全省仅完成皮革产量12万标张(除在兰军工企业)。单从原料皮生产情况看:由于牦牛皮自身的皮质较粗、牤底多、伤残大,绵羊皮近年来国内需求量锐减,直接影响我省制革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不重视皮革行业的发展,没有培育市场,对皮革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财政扶持政策,且环保部门又单纯的死卡,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性,造成了在甘肃省内有资源无产品的尴尬局面。
从甘肃省制革加工能力分析,即使所有的制革企业完全达到设计能力,与全省所拥有的原皮资源相比较,也占不到总皮量的1/3,也促使了大部分原料皮流失到外省制革发达地区。据1999年统计数字显示,在全省流失的原料皮中仅河北省无*县就高达450~500万张,如果以每张20元的较低利润估算,每年给甘肃省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
从甘肃省制鞋加工状况来看,主要的生产规模过小,而且过于分散,在兰州市雁滩、东岗镇、红山根、伏龙坪等区域都有分布,以年产一万双皮鞋居多,年产二十万双以上的只有两家,即兰州永翔鞋业有限公司和兰州中良鞋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品种大多为革鞋,属低档产品且利润很薄,主要销售到兰州市周边城区以及青海、新疆、宁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制鞋发达地区相比主要是缺少自主品牌、熟练技工和高端设计人才,其次为缺乏市场培育和产品整合,第三没有政府的政策指导和扶持,难以形成有竞争能力的行业团队。
目前,甘肃省皮革行业的发展存在以下难点:
一、环保压力。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制革企业的环保问题已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致命伤,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中国政府及有关方面出重拳打击破坏环境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任何经济行为,存在污染的制革企业首当其冲,榜上有名。甘肃省环保部门从八十年代起就非常果断地采取简单粗暴的一票否决制,不仅使部分老企业栽倒在这个门槛上,也使许多新建企业闷死在襁袍中,其结果是大量的企业关门倒闭,工人失业。截止2006年制革企业由原来的69家锐减至目前的十几家。因此,解决环保问题,对制革企业而言,远不是一个生产成本问题,而是决定企业是否能继续发展乃至生存的问题。
二、市场压力。在甘肃省无论是制革毛皮或是制鞋企业,目前基本上属于一种无序的发展状况,企业过于分散,信息闭塞,技术落后,单位成本较高,缺乏竞争能力。既要生存又要发展,使其无暇进行企业现代化管理改造、技术革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只能靠简单的劳动管理,通过因循现有技术工艺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产品去维持粗放型经营。另一方面,政府对皮革行业没有扶持政策,不了解行业的特性,客观认为是污染行业就不支持其发展,没有建立制革工业园、制鞋工业园,
直接造成资源浪费。
三、资金压力。制革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解决大量的失业工人,其主要原料动物毛皮素有‘软黄金’之称,其单
位价值不菲。此外,由于制革生产工艺复杂,流程工序多,生产周期较一般加工企业的产品要长,再加毛皮的季节性储备,沉
淀占用资金十分巨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平台、政策倾斜和金融部门的有力扶持,制革企业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来源:甘肃省皮革塑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