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金融危机、用工紧缺、原材料上涨等敏感词汇像乌云一样笼罩着劳动密集型企业,温岭鞋业也大受影响。曾有专家深入调研后忧虑地说,作为一个以生产低中档鞋为主的鞋业生产基地,温岭鞋业前景堪忧。
面对困境,如何做好转型升级这篇文章,是众多温岭鞋企面临的难题。近日,记者走进温岭鞋业发源地城北街道,发现鞋企在“危机”中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并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早转早主动
今年3月以来,台州博洋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建华一直忙碌着。在他办公室的一块黑板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近期接待日程。正在或即将登门造访的客人,大多来自欧美,他们是来洽谈未来一年的合作事宜的。
这一客商云集的现象,要是在两年前,蔡建华想都不敢想。
如今,情况变了。在家门口洽谈时,蔡建华和他的团队能结合客商需求,迅速从周边供应商处找到合适的材料,并通过自己的设计中心**时间开发出新样品来。
现在看来,这种立足自主研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生产模式,是博洋鞋业面对危机转型升级的有力法宝。
博洋鞋业只是温岭城北街道推进鞋业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中众多实践者的一个例子。早在一年多前,城北街道就因势利导提出以发展制鞋产业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和精细化转变。去年5月,该街道从辖区企业中选取102家民营企业作为试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面对传统产业,谁早出手早转型,谁就主动。
内外齐发力
2008年10月,是台州飞鹰鞋业有限公司成立15周年庆典。
因为金融危机,当时的厂庆变成了一次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动员大会。不久,随着危机影响深入,没有订单的飞鹰鞋业不得不转入停工、停产的“冬眠期”,工人也带着20多天的长假返乡过年。
怎么办?“因势利导,化危为机。”飞鹰鞋业的管理层很快形成共识:对内,在设备与技术更新、流程改造和降低库存等方面加大投资,提升企业自身产能和产效;对外,利用自主研发和应用,走出去与品牌商、供应商一起重新找回市场。
很快,飞鹰鞋业的生产线进行了自动化更新,车间里电脑针车替代了直接劳动力。一台电脑针车可节省12个人力,工时则从原来30秒缩减为3至5秒。此后两年,飞鹰鞋业在生产线自动化更新上的投入更是超过千万元。
就在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的同时,当地管理部门则不断给予引导和助推。今年4月13日,城北街道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企业在做强做大、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品牌建设、强化企业管理、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成效的,将给予丰厚的资金奖励。
走品牌之路
在劳动密集型的背景下,做贴牌生产为主的鞋企阵痛被放大。不过,城北街道一如既往地坚持推进鞋业转型升级,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新转机,鞋业产业驶入了高速路。
有数据为证:去年,该街道工业企业总产值51亿元,其中制鞋业产值近40亿元,同比增长19%,出口总额从60%提升至75%。近两年,城北街道各类制鞋企业有1021家,其中运动鞋生产企业达690家,规模以上企业102家,年销售额达33亿元,占有32%的市场份额。而制鞋企业**名标数量则连续3年位列全市**,**名标已是繁星满天。
与数据不断刷新同步,该街道的鞋业集聚效应也更为明显,鞋业结构更趋优化,鞋业特色更加鲜明。总部基地、研发机构等平台建设,更是让鞋业集群化升级显示出勃勃生机。
温岭城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晨耀对推动制鞋产业转型升级表现出*大的决心和信心。他说:“我们转型升级工作虽然开了好头,起好了步,但这是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矢志不移,咬定青山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