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鞋履匠人的文化传承

百检网 2022-02-11


王国中夫妇与儿子展示晋福祥鞋文化。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丝毫挡不住游客对千年古城平遥的喜爱。城内僻静之处,占地面积1006平方米的晋福祥鞋文化博物馆内,游人如织。大量鞋履实物和历史图片,将鞋履文化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博物馆外,*先进的脚型激光三维扫描仪,可以对客户的足部进行三维扫描,自动生成足型参数报告,快速精确地生产定制出适合游客脚型的绣花鞋、千层底鞋……鞋内还放有竹、木炭、艾叶等天然材料,不仅服帖舒适,还可消炎杀毒。工艺品展区,摆放着各种花盆鞋、红菱金莲鞋、水晶鞋、鹅头高跟三寸金莲鞋等工艺品,既可观赏又可收藏。

这便是山西省**的一座鞋文化博物馆,也是一个祖孙四代传承鞋履文化的见证。

传承制作工艺祖孙三代不忘匠心

“礼之尧,人之舜,自古王德积古陶;武王始,宣王业,于今,周道遗平遥。”

走进晋福祥鞋文化博物馆,才知道中华鞋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王国中说,人类从赤足到“裹脚皮”,再从草鞋、皮履到布鞋、木屐,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无数种不同类型的鞋。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鞋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鞋的发展,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的漫长过程,推动了人类服饰的改革与发展;从制作工艺本身来说,鞋还是一种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与民俗学、工艺学、美学、考古学等学科紧密相关;从思想道德角度来看,“行必履正、无怀侥幸”,更是达到了道德文明的至高点。纵观鞋履发展史,山西作为鞋履的发源地,晋履文化始终贯穿于民间百姓的手工技艺中,融汇在芸芸众生的民俗生活中,蕴藏在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是历代人民创造、传承、享用的文化财富和智慧结晶。

谈到鞋履文化,其博物馆创始人王国中告诉记者,晋福祥鞋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民国2年(156 0190 2607)。当时,平遥工业日益兴旺,王国中的祖父、13岁的王锡喜进入城内**个私营制鞋作坊——晋升德,成为一名制鞋学徒工。据《平遥县志》记载:当时晋升德职工12人,王锡喜成为店内招牌制鞋师傅。民国25年(1936),王锡喜带着自身过硬的制鞋手艺和一定的管理经验,选址于平遥南大街73号,创办了自己的私营手工布鞋作坊——晋福祥,开始走上了自产自销之路。此时,王锡喜年仅11岁的儿子王绶在父亲的带领下也开始学习制鞋手艺,父子俩一起努力将晋福祥发展成为平遥城当时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鞋铺。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平遥后,鞋帽业纷纷倒闭,无奈之下,王锡喜父子将晋福祥迁入东游驾村,靠继续制做手工布鞋和种植庄稼为生,制鞋手艺代代传承,并未中断。

20世纪70年代,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后的手工业迎来了春天,1975年平遥恢复手工业工业局。1981年,王家第三代制鞋传承者王国中进入位于南关大街的鞋业社工作,以生产皮鞋为主,同年改名为皮鞋厂,1983年,走出皮鞋厂的王国中积*转型,将手工布鞋与皮鞋相结合,创建了平遥本土民营企业——特进皮鞋厂,集制作、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产品远销山西省各地以及周边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古等省份,106家代理商覆盖全省。

2016年,王家第四代传承人王岳飞继承了祖父辈对鞋工艺孜孜以求的精神,深入探究传统手工布鞋的精髓和平遥古城博大精深的文化,将两者有机结合,打造平遥制鞋非物质文化产业。2017年2月7日,山西平遥晋福祥传统鞋文化博物馆开馆,标志着我省**家鞋文化博物馆正式成立。

挖掘鞋履文化一双鞋承载一部历史

鞋履,和所有服饰一样,是一种文化载体,并不是单纯的生活用品,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鞋履往往代表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

记者看到,偌大的博物馆内,收藏历代各种鞋履文物一千余双,整个设计将“履”字文化作为经营管理与做人的标准,并与诚信义利的价值观念、博大宽厚的经营胸怀、和气生财的思想等晋商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四个板块分别展示中国鞋履文化发展历史、山西鞋履文化历史、平遥晋福祥鞋业发展历史及科技互动体验。馆内大量的鞋履实物和历史图片,**从中华鞋祖——孙膑的故事讲起,融入鞋的起源、十果鞋的来历、绣花鞋的涵义、胡服骑射等丰富的内容,构建出山西鞋文化版图,将鞋履文化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受全国各地文人游客欢迎的鞋履文化是具有明显标志,让世人惊叹的中国妇女缠足历史的“三寸金莲文化”。

晋福祥第四代传承人王岳飞告诉记者说,“三寸金莲”,*早出现于南唐,是古代妇女传统习俗的*端发展。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的便为“金莲”。“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

讲到“三寸金莲”,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前述五代窅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舞台的形状。对此,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

而对于中国古代女子缠足,有学者指出,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首词。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但就缠足这一习俗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它的消亡,显示了妇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也标志了中国已从传统走向现代。

事实上,鞋履文化还蕴含着中国礼仪、等级制度、刺绣、经济等文化内涵。比如在人生礼仪中,对穿鞋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惯例,有些也成为礼仪的规范,如满月为婴儿送鞋;婚宴时必穿婚鞋;寿诞为寿翁送福字履;丧葬时穿孝鞋和以鞋殉葬等。比如山西民间刺绣的技巧,在鞋履刺绣中也有体现,其以平针、乱针、打籽、盘锦、抽纱、堆锦、套口、勾针、空扎、砌花、割花、挖补、粘贴等为主,各种技巧又相互交融,结合使用,形成了山西刺绣浓烈、粗犷、朴实的地方风格。

传播创新相融新时代匠人担大任

“*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站得稳呐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

上世纪80年代,一曲由解晓东演唱的《中国娃》,让千千万万中国娃想起了妈妈纳的千层底儿。小时候,经常见到妈妈和门口的婶子、大娘一起端着竹篾编的筐子,里面放着鞋样、顶针、各种大小型号的针、各种颜色的线圈、锥子还有做鞋子的布、鞋底和其他工具,坐在小板凳上聊着天,纳着鞋底,做着鞋子。

在山西,于侯马出土的3000多年前周代武士跪像的鞋底上,明显可见一行行归整的线迹,与今天的纳底布鞋完全一致,它表明3000多年前的周代,纳底布鞋就已经被使用。在平遥,“晋福祥”千层底是***的***。有史料记载,1900年慈禧西逃路经平遥,“晋福祥”专门为其随从连夜赶工定制了代表天道和仁德的“晋福祥”双梁手工布鞋。后来,慈禧回宫后还对“晋福祥”布鞋所蕴涵的文化大加赞赏,从此声名远扬,与当时的北京内联升、天津老美华并称中国三大名鞋。从此也开创了“晋福祥”私人定制之先河。

王岳飞说,鞋文化博物馆在我国目前有4个,分别讲述着当地的文化历史,承载着不同地域匠人的同一个梦想。而在晋福祥鞋文化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从远古到现代鞋履文化的发展,和它背后的历史人文知识,也可以看到山西本地鞋文化发展的地域特色。翼城的绣花鞋记录了晋绣工艺,以及当时“下覆百姓、上饰帝王”的繁荣景象。大同的晒脚会与《又见平遥》选妻情节中量足环节交相呼应,再现了当时山西“金莲文化”的历史发展。但说到山西鞋文化,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便是“千层底”布鞋。

受父辈教诲,也为了将这一梦想发扬,1986年出生的王岳飞在温州大学专修了皮靴设计与工艺。子承父业,归来后的他将祖辈的工匠精神和晋商文化有机结合,积*打造平遥制鞋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全新科技的3D扫描技术与设计理念,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大量融入年轻人对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并结合中医理论,创造性地将竹、木炭、艾叶等天然材料融入布中,使布鞋不仅穿着服帖舒适、清爽保暖,更具有与众不同的保健功能。

生活中,很多人终其一生忙忙碌碌,却困顿于生活与工作之间,*少数人可以在生活、梦想、事业的追求上找到**的结合点。鞋文化作为一门学科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鞋文化在民间的普及度远远不够,“晋福祥”是一个鞋履品牌,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中国鞋文化博物馆是秉承传统、以文兴鞋的重大文化工程。晋福祥,祖孙四代,深耕鞋业80余载,传承文化,将生活、梦想与事业串起来,并乐此不疲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任志霞

标签:责任编辑:[ranfulin]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