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探索中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宿州市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整体承接--产城一体--三化同步"的总体思路,在周边城乡结合部地区实施"三化同步"试验,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近日,宿州市委书记李宏鸣就宿州探索实施"三化同步"试验,打造中国制鞋产业基地的经验和做法,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新华社记者于杰:皖北地区是安徽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正为皖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内生动力。李书记,您如何理解"三化同步"对宿州的重要意义?
李宏鸣:当前,宿州乃至皖北地区无论从发展机遇、发展形势,还是从发展进程和发展基础看,正迎来"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目前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呈现出规模大、集群化、速度快、动力强等显著特点,这为宿州等中部传统农业地区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传统农区如果顺势而为,抢抓机遇,积*承接,就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扩张工业规模,聚集城镇人口,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进程,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具体到宿州,存在欠发达地区人多、钱少、底子薄等共性问题,在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崛起的过程中面临着土地、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日益扩张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导致建设用地缺口巨大;过多的生产要素流向工业和城镇又让农业提升投资匮乏;城市生活的高成本、高门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难以在城市定居,只能选择"候鸟式"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制约,迫切需要新的思路与措施。
"三化同步"的推进给传统农业地区的跨越发展指明了一条重要路径。近年来,宿州市把整体承接、产城一体、三化同步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三大支柱,在整体承接产业转移中扩张工业总量,在推进产城一体中加速城镇化步伐,在促进三化同步中发展现代农业,强力推进制鞋产业城建设,"工业新区、人居新城"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三化同步"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整体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新华社记者于杰:我们知道,在宿州西南角,一个规划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制鞋产业城正在崛起中,在建设这个集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新、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五位一体的"中国鞋都"过程中,宿州作了哪些"三化同步"的有益尝试?
李宏鸣: 2010年初,宿州市将具备产业集聚效应的鞋革业列为重要的主导产业,全力打造制鞋产业城,这可以看作是宿州"三化同步"的示范区。在打造制鞋产业城项目的过程中,宿州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镇化为保障、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产业城的配套工程,宿州还规划了"千亩园"安居工程,解决鞋革产业园职工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进园区打工、在城市安家"。
我们有信心把制鞋产业城打造成为区域内规模*大、水平*高、效益*佳、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宜业宜居的"三化同步"示范区。目前,制鞋产业城核心区一期10平方公里已落户制鞋类项目23个,协议引资114亿元,2011年实现产值28亿元,税收1.5亿元,吸纳就业9000人。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00多亿元,税收20亿元,吸纳10万多工人就业,这里已经成为宿州转型发展、兴市富民的新经济增长*。
新华社记者于杰:制鞋产业城"三化同步"试验为宿州带来了哪些社会和经济效益,起到了怎样的示范效应?
李宏鸣:宿州市"三化同步"试验制鞋产业城项目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综合分析制鞋产业城投入与产出情况,以未来5年作为一个周期,在投入考虑比较宽裕和收益保守估算的情况下,资金可基本达到平衡。特别是鞋业产业城建成后,企业税收大幅增加,就业带来的商业及居住消费等产生的效益,加上促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等,则未来经济收益将远远大于投入。
更为重要的是,宿州市制鞋产业城项目立足欠发达地区现状,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该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易推广。目前宿州市已参照制鞋产业城项目规划建设了宿马经济区、商新技术园区、家居产业城、文化产业园、职教园区、服装产业城6个产业城项目,形成"1(主城区)+7(产业城)"的城市新格局,通过统筹规划实施、推进属地农民(工)市民化、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进行项目建设、建设现代新城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实施步骤,促进园区、产业、人口的融合发展,力争形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产业新区、人居新城"。试验区"整体承接--产城一体--三化同步"的发展模式可为皖北欠发达地区乃至中西部传统农区加速崛起,提供积*有益的借鉴作用,探索可行发展路径。
新华社记者于杰:宿州有安徽北大门之称,有人把发展中的安徽形容为一匹昂首跨越的骏马,把宿州形象地比喻为这匹骏马的马头。您认为宿州在"三化同步"这盘棋中,突破口在哪里?又如何抢占发展先机?
李宏鸣:宿州在"三化同步"试验产业城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用地、融资、用工等突出瓶颈。下一步,宿州将借鉴重庆、成都、中原经济区等地的经验与做法,积*探索创新,着力破解这些难题。
积*破解土地瓶颈。一是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解决。对于全市建设用地置换、挂钩的指标优先向试验区域用地倾斜。据全市20个抽样村"空心村"整理规划调查表明,全市通过空心村治理可腾出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01.8万亩。按其27%用于"增减挂",就完全能够保障未来10年的城镇和工业的发展需求。二是积*争取省"点供地"指标。三是加大对现有闲置用地的清理力度。试验区实行供地量与资金投入额度、税收等产生效益指标挂钩,提高园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对于超过规定不开工的项目用地予以收回;实施土地深度开发,对使用效率不变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集约发展入园企业。四是积*寻求政策突破。抢抓安徽省加快皖北发展的重大机遇,争取加大对皖北发展的土地扶持,以及对南北对接共建的园区扶持一定数量的土地指标。
积*破解融资瓶颈。一是政府加大财政对试验园区的投入力度,重点做好园区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民生保障等基础性工作。市、县区财政对试验区重大项目贷款实行贴息。对试验园区内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外,全部返还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扶持试验园区组建投融资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综合运用启动资金,探索多渠道融资投资方式,实施滚动开发。三是选择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经济效益好、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城项目,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申报,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四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在融资项目上优先考虑试验区项目,放宽信贷条件,为试验园区量身定做风险可控的信贷产品,支持和规范民间借贷。五是争取发达地区产业投资基金的支持的同时,通过设立地方实业投资基金来聚集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六是按照市场化理念,通过BOT、PPP、BT、TOT等方式运作,大力引进社会资金,参与试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积*破解用工瓶颈。重点围绕"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三个关键环节下功夫,努力开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新局面。一是实施圆梦工程,确保"引得进"。实施安居工程,圆农民工在城市安家的梦。筹备建设宿州市农民工大学,圆农民工上大学的梦,让农民工通过安居和教育改变生活、融入城市、创业发展。二是提升发展需求,确保"留得住"。提升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提升产业工人的发展预期,提升企业的用工水平,奠定农民市民化的基础,让他们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乐业,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三是优化公共服务,确保"过得好"。逐步解决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促进其在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文化生活等服务上享有更多的权利。 畅通工人的利益诉求渠道,充分保障产业工人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政治权利。
“三化同步”试验园区建设牵扯的问题面广量大,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结合自身实际,宿州将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发展的态势和产业转移的规律,切实在整体承接产业转移中扩张工业总量,在产城一体建设中加快城镇化步伐,在三化同步推进中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