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时候,曾经有一个轰动的新闻,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2010年以前,中国是耐克的*大生产基地,但是此后越南上位,取代了中国的位置。2001年,中国生产了耐克40%的鞋子,而越南只生产了13%;到了2005年,中国份额降至36%,越南升至26%;2009年,两国并列以36%的份额旗鼓相当;2010年,越南涨至37%,*终超过了中国的34%。
这似乎描画了一条中国制造业陨落的清晰轨迹。
要明白这条轨迹的内在逻辑,我们就必须拨开迷雾,将这家幕后的代工巨头挖出来。这家企业叫宝成集团,是全球*大的制鞋代工厂,去年造了3.17亿双鞋子,世界上每5双运动鞋就有一双是宝成工厂里运出来的。扣除寨品,基本上绝大多数的耐克、阿迪达斯、匡威、新百伦,都是源自这里。
现在的宝成,有员工41万人,分布在中国、越南、印尼三大厂区。就产量份额来说,2015年中国的比例已经是三大厂区中*小的一块了,只剩下越南的一半左右。
宝成曾经是很不愿意离开中国的。
156 0190 2607年,这家企业诞生在台湾的鹿港小镇,*开始的时候只是生产雨鞋和拖鞋的小作坊。在他成长的几十年中,一直面临着同行的残酷竞争和韩国制鞋业者的冲击,发展是相当坎坷的。
*后能够脱颖而出,和宝成老板蔡其瑞的一个决定有着密切关系。1980年代中期,新台币和韩元同时开始升值,逼使制鞋业者纷纷出走。那时候,由于韩国没有与中国建交,于是韩企只能远赴印尼发展,而蔡其瑞则选择了西进大陆,在珠海和东莞先后建起了万人规模的现代化工厂。
这一个决策,使得宝成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下降,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就此打下霸业根基。而他的主要竞争对手,由于不适应印尼的文化和管理方式,*终被折腾死了。
大陆对于宝成来说,就是家族崛起的风水宝地,不到迫不得已,是绝不愿意离开的。
但宝成,还是离开了,带着他每年数百亿元的订单,奔赴东南亚。
促使宝成*终下定决心离开的,有两个原因。**是交通成本,中国内陆不靠海,走陆路运输的话,成本要贵很多,而鞋子的单位货值是很低的,一双的出厂价就几十块钱,如果物流成本占比高,生意就没法做下去了。
第二是人工成本。制鞋业对薪酬支出是非常敏感的,我们看看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对比。到2015年,中国沿海的人均GDP已经高达1万美元,即使是中西部地区也普遍跟着水涨船高到了5千至6千美元,而东南亚的越南,同期只有2千美元,大约是中国内陆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种人均GDP的巨幅差距,对工资成本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再加上交通成本的高昂,宝成没有办法抵御,只能跟着大趋势随波逐流。他们的第四个生产基地,已经建到缅甸去了,那里的人均GDP只有1千美元,比越南还要低一半。
和宝成同一年来大陆的台商中,有一个叫郭台铭的人,他常常跑到老乡的工厂里去参观学习。
宝成的垂直产业链整合技术是非常优秀的,他的鞋材上游供货商有一百多家企业,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造成原料的库存堆积。但是他较早引入的电脑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得各个配件供应商之间的响应非常及时,库存预备时间大大压缩,提升了资金的周转效率。
另一方面,宝成从单纯的代工OEM模式,发展为“代工+设计”的ODM模式,让郭台铭大开眼界,他将这些经验复制到自己的电子厂去,很快就崛起为IT制造领域的巨无霸。
2002年,郭台铭旗下的富士康跃升为中国出口制造业的**名,并在此后霸榜十几年。
宝成走了,但是富士康选择了留下来。他的工厂一路向西,从深圳迁出,辗转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太原、菏泽,几乎每一个中西部省份都能找到富士康的工厂。2015年,富士康在中国拥有120万员工,出口额1200亿美元,占了中国出口总额的二十分之一。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为什么宝成都走了,富士康却没有走呢?IT制造业虽然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几个关键的特点,使得他们和制鞋业*终分道扬镳。
**点,IT业的货值金额相对更高,一双鞋子的出厂价通常只是数十元,但是一部手机,*少也要数百元。这就使得他们能够承受陆路的交通成本压力,如果是Iphone这样的奢侈品的话,用飞机来运输也是承担的起的,这就是为什么Iphone的生产被安排在郑州的原因,那里是内陆重要的交通中心。
第二点,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使得IT制造业成为了受益者,薪酬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开始减少。机器人技术在过去的精度不够,因此只能应用在汽车等重工业行业,但是在*近几年,随着传感器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提升,电子装配线上的许多工种都可以让机器人来完成了。比如富士康的昆山工厂,在过去的五年里,就减少了一半的工人数量。
第三点,鞋子的技术革新是缓慢的,发展空间有限,但是IT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你总有机会抢到风口。富士康在内陆*新落户的一站,是贵州,那里将被建设为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同时还将建起一座6代LTPS(低温多晶硅)面板厂,投资金额250亿元,合作伙伴是华为。这些业务都是富士康之前没有尝试过的,利润率更高,对于新兴业务来说,市场规模比压缩成本重要的多。
虽然一直被传言要离开中国,但富士康并没有真的走出这一步。
截至到目前为止,富士康超过80%的工厂都位于中国的内陆地区,虽然这里的工资成本已经日益高涨,但是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不断升级,使得富士康拥有了留下来的底气。
今年春天,富士康收购了百年老店夏普,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屏幕制造技术,夏普是苹果iphone的屏幕供应商之一。收购完成后,夏普的日本工厂将会被裁员,屏幕制造技术将会被引入中国,交由郑州,或者贵州的工厂来生产,这一切都在规划之内。
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的转移,目前只是*低端的纺织制鞋业,而技术含量更高,利润率前景更好的行业,正在有条不紊的继续西进。比如高世代的面板产业,包括AMOLED屏和LTPS屏,2015年中国有6条生产线在建,2016年的产能将再扩充210%,像京东方的成都厂,华星光电的武汉厂,深天马的武汉和厦门厂,富士康的郑州和贵州厂,都将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陆续投产。
这股投资浪潮,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标志之一,他们投资的是技术和未来,毕竟这里拥有全球*大的单一市场,社会稳定,人才密集,远不是东南亚可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