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溯源性是计量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说,计量就是从可溯源性概念中孕育的。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开始敲打出*原始的工具,可能就会拿手去比划一下,这也许就是*原始的测量实践之一,但还不能算有计量。当建筑工地上的匠人们不仅细心地做好几十把尺子并相互比较长度,而且*后挑出一把尺子,要求其他所有尺子使用前都按照这把挑出来的尺子定长度,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人类才*终开始了计量实践。尽管当时还不可能有可溯源性的明确概念,但是溯源的想法通过尺子比对的实践是清晰可见的。有了溯源的想法,慢慢建立起度量衡制度。
到了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计量,相关的标志性事件有:1820年的大规模工业生产,1830年的螺纹间距测量和1835年的车床规模生产。1875年,米制公约应运而生,世界上一些工业先进国家全面开启了建立国家计量体系的历程,并以国际计量局为基地开始研制国际计量标准的工作。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耗时又艰难的巨大工程,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测量结果的可溯源性。一条物理定律的发现,一个发明的出现,需要众多实验室的测量验证,要求采用同类设备、相同方法的测量结果达成一致,定律和发明才能得到公认。
军事装备想提高命中准确度,如果相应基(标)准的水平不够,那只能是空想。如果医疗设备检查有误,不同医院的同类检查结果没有可比性,那将会耽误治疗或者瞎浪费金钱和时间。如果批发商、零售商的秤都不一致,交易达不成,消费者也没有信心。至于测量错误、数据失准造成的交通、电力、通信系统的事故,更是触目惊心。这一切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一个国家计量体系(包括基标准体系和量传溯源体系)。
在中国,国家计量体系包括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到大区、省级、市、县直至*基层的计量技术机构,以及全部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国家计量体系以计量的三大要素:科学技术、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为支柱。计量是科学技术,但又不是一般的科学技术,计量是由法律法规界定和授权的科学技术;计量是政府的一项职能,但又不同于其他职能,计量依赖一个庞大的科学技术体系进行执法和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