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晒可以说是必备单品,但是其中有哪些成分你知道吗?是不是觉得只要购买**防晒就没有问题?但是近几年来,各种国际**化妆品频频翻车。
7月14日,美国某日化巨头官网发布消息称,公司自愿向消费者召回旗下的5个系列所有批次的防晒喷雾产品,原因是在内部测试时发现这些产品的样品中含有致癌物苯。
什么是苯?
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与甲苯、二甲苯属于苯的同系物,都是煤焦油分馏或石油的裂解产物。苯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其渗透性非常强,渗入皮肤后,可导致皮肤出现过敏、湿疹、红肿、痒等症状。
环境中存在的苯主要源于燃煤烟雾、加油站及汽车尾气,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苯分为1类致癌物。在我国,苯是化妆品中的禁用物质,在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2015年版)》中,已将苯列为“化妆品禁用组分”。
此次苯超标风波中,这一品牌在声明中强调,“苯不是其产品中的成分。”那么防晒喷雾中的苯从何而来呢?
汞超标有两种情况:污染和非法添加。
苯虽然是化妆品禁用物质,但在化妆品或化妆品原料生产过程中,出于技术原因,可能出现污染。如果是金属汞,应该属于污染,一般不会有人为添加金属汞。
但若是无机汞盐和有机汞超标太多,可能存在非法添加。非法添加汞的目的除了作为防腐剂,主要是快速美白。但据我《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要求,汞在化妆品中的*大检出限额是≤1mg/kg(眼部化妆品除外,其*大检出量为0.007%)。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曾有研究显示,防晒霜中的有效化学成分会进入血液,例如此次事件中的苯,因此,对防晒成分进行安全性测试非常重要,避免引起内分泌紊乱、癌症或其他健康风险。
防晒霜的安全性
防晒是在化妆品中添加防晒剂,利用防晒剂对紫外线的反射、散射或吸收等原理实现对皮肤的紫外防护的产品。依据不同的原理,主要分为化学防晒和物理防晒。物理防晒是以防晒霜中原子反射阳光,来抵御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而化学防晒则是将紫外线吸收后,并转化为热能释放。
据我国2015年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准许使用的防晒剂有27项,前25中都属于化学防晒剂,常用的有对甲氧基肉桂酸酯类、樟脑类衍生物、苯并三唑类等,我国批准的物理防晒剂只有二氧化钛和氧化锌2种。
直到如今,基本确定对人体安全且有效的防晒成分只有两种物理防晒成分,仍有部分防晒剂存在一定的风险系数。
二苯酮-3
二苯酮-3这种防晒剂可以被皮肤吸收,可能造成接触过敏或者诱发光过敏。另外它涂抹在皮肤上也有干扰内分泌的可能,安全性存在争议。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二苯酮-3的使用限量*高是10%,并且需要需在产品标签上标注“含二苯酮-3”。敏感人群及孕妇慎用。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OMC)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OMC)这一防晒剂使用非常广泛,是很常见的油溶性UVB防晒剂,吸收波长290-320nm之间,刺激性相对较小,但是可能存在产生类似雌激素的危险。
对氨基苯甲酸
对氨基苯甲酸及其衍生物是一类UVB紫外线吸收剂,对皮肤存在一定刺激性,可能引发光敏感、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湿疹。
水杨酸辛酯
水杨酸辛酯中带有共轭π键,可以吸收紫外线,因为它相对于其他大多数防晒剂较安全,毒性较小,且廉价,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类防晒剂。但它可能存在导致胎儿畸形、流产风险加大等风险。
在我国,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晒九大类化妆品为特殊用途化妆品,上市前审批、市场监管都比普通化妆品更为严格,属于国家重点监督对象。
根据相关规定,我国化妆品的监管主要是上市前的生产许可、化妆品新原料审批及化妆品的注册、备案监管,上市后的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和买家质控等方面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模式。
因此防晒产品想要在市场立足,就需要对产品进行安全评估,对风险成分进行检测,确保达到国家标准安全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