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不同城市消费者每月购买进口食品频次
图2 不同家庭收入的消费者每月购买进口食品5次以上的比例
图3 消费者对进口与国产不同类别食品的选择
图4 消费者购买过的进口食品及其购买量
一项对 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武汉、西安、长春、荆州、宝鸡、吉林10个城市共3000个家庭样本进行的调研,对消费者进口食品购买频次、消费额、各类进口食品消费占比,以及进口食品产地的选择进行了详细 调查分析。研究显示,超过八成的消费者每月购买进口食品;消费者每月购买进口食品的花费平均400元左右。
进口食品消费常态化
调查结果显示,44.4%的消费者每月购买进口食品1~2次,36.8%的消费者每月购买进口食品3~5次。由此可见,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每月都有购买进口食品的经历。由于受访者大多属于收入较为稳定的中产阶层,因此研究结果表明中产阶层已经形成购买进口食品的消费方式。
从人口特征来看,女性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的频率高于男性。从学历因素看,学历高的人较学历低的人购买进口食品的次数多,本科学历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消费者每月购买进口食品在3次以上的比例要高于本科学历以下消费者。已婚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的比例高于未婚消费者。经济越发达的城市,进口食品消费越高,但差别不是很大,一线城市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的频次略高于二线和三线城市。家庭成员越多,消费者越倾向于购买进口食品。家中有未成年人也是购买进口食品的重要影响因素。有0~14岁未成年人的家庭,会更多地购买进口食品。在一个城市中居住时间长会促进人们的进口食品消费。消费者家庭月收入越高,每月购买进口食品在5次以上的比例越高,尤其是家庭月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购买频次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经济水平是家庭购买进口食品的重要影响因素。
月均消费水平约400元
从进口食品的花费均值来看,受访者平均每月花费400元左右(393.23元购买进口食品,绝大多数的人每月进口食品花费低于1000元,集中在351~450元、451~1000元两个层次上,分别占被访者的26.7%和20.7%,说明消费者虽然消费进口食品,但是月均消费处于中等水平。
家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的花费显著高于家庭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消费者。学历在本科及以上消费者的进口食品花费显著高于学历在本科以下的消费者。已婚消费者进口食品消费显著高于未婚消费者。有0~14岁未成年人家庭的消费显著高于无小孩者。年龄在31~40岁消费者的花费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消费者。
欧美进口食品受青睐
在进口食品产地选择上,45.2%的受访者选择美国,44.5%的受访者选择澳大利亚、新西兰,43.3%的受访者选择欧盟国家,42.6%的受访者选择韩国,41%的受访者选择日本,34.4%的受访者选择东南亚国家。
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在21~30岁与51~60岁的受访者更青睐美国、韩国与日本的进口食品,年龄在31~40岁与41~50岁的受访者更青睐欧盟、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进口食品,东南亚进口食品在30岁以上消费群体中的接受度无显著差异,但高于21~30岁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从性别来看,女性消费者更青睐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进口食品,男士更青睐美国、欧盟的进口食品。从收入差异来看,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家庭,更倾向于韩国、美国以及日本的进口食品;月收入在3000元~20000元的家庭,对各进口国家和地区的选择没有太大差异;当月收入高于2万元时,表现出对欧盟、美国、东南亚、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进口食品的更多青睐,对日本、韩国进口食品的选择概率大大降低。
国产食品仍具**优势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通过各种方式购买进口食品,但国产食品仍然占有较大优势,并非一些人说的那样——进口食品正在取代国产食品。调查结果显示,73.2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购买国产食品更多,只有26.7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购买进口食品更多。
购买国产食品较多消费者的前三个消费理由分别是购买途径的便利性(62.22%、价格因素(59.04%和口感味道(47.61%,说明消费者主要是因为一些较为客观的原因选择国产食品,并非主要出于对国产食品的信赖。而购买进口食品较多的消费者的主要理由包括食品安全(56.8%、质量的考虑(58.7%、口感味道(42.22%以及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29.27%。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进口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信任度要高于国产食品,很多人会基于这个原因选购进口食品。
在具体食品类别上,人们对大米、冻肉、水产品、植物油、水果、饮料这几类食品,有选择国产食品的明显倾向;对酒类、烘焙食品,选择国产食品与进口食品没有明显倾向,选择国产的可能性略高于进口。国产食品购买量的排序为大米>水果>饮料>植物油>乳制品>水产品>烘焙食品>糖果、巧克力>酒类>冻肉。进口食品购买量排名依次是:乳制品>糖果、巧克力>水果>烘焙食品>酒类>饮料>大米>植物油>水产品>冻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