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下,我国以加工业为主的二产虽有起步,但仍不及一产和三产,尤其是精 深加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农产品高价值开发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难免面对重重挑战。
想不到吧?大豆不光用来做豆浆、豆腐等食品,其蛋白纤维还能加工成衣服穿在身上,大豆甚至能做出上百种产品。一颗大豆都能活出百样人生,其他农产品也能如此,它们潜藏着巨大价值等待“伯乐”来挖掘。
然而,在统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下,我国以加工业为主的二产虽有起步,但仍不及一产和三产,尤其是精深加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农产品高价值开发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难免面对重重挑战。
专家表示,农业是社会的基础产业,我国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用途也非常广泛,可成为医药、化工等领域提供重要支撑的原材料,农业加工业亟待爆发巨大能量,未来前景无限。
科技发力,打破缺口
农产品加工业是近年来发展*快的产业之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美国、法国、德国、荷兰等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美国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超过80%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后才上市,比原材料增值达到5倍以上。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繁多,比如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畜产品、茶叶、特色农产品等。不过,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成为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短板和瓶颈。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在精深加工领域的技术缺乏,基础研究能力薄弱,而且缺乏专业型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王凤忠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往与许多加工企业交谈时,王凤忠发现这些企业总希望科学家们能拿出更高端的精深加工技术,但是目前国内许多科研单位的很多成果却锁在“象牙塔”里,并没有与企业对接,用科技力量服务生产。
而且,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李积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近十五年来,我国在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领域显得比较浮躁,能应用于市场、发挥效益的并不多。
“科技是**生产力,科研人员应该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来搞科研。产学研要想真正紧密结合,就要让科学家真正进入企业,打破原有的身份界限和各自为战的局面,脚踏实地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助力产业发展。”王凤忠说。
先进的加工工艺需要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来保障,才会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然而我国加工装备制造能力并不强。
作为国内**水平的浓缩果汁生产和出口企业,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升年水果加工能力280万吨左右,销售网络遍布全球三十多个国家。记者了解到,精深加工实力如此强的中国海升,其生产线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
在王凤忠看来,国内加工业发展确实受装备水平制约,许多大型加工产品的生产线长期依赖进口。尽管一些初级加工设备开始国产化,但大多都是仿制。而精深加工涉及生物学、化学等学科,装备生产技术要求更高,目前国内仍然是一个缺口。
专家普遍认为,只有在科学技术上、装备制造上进行突破,我国精深加工业才能走得更远,前景更广。
争做原创,走出怪圈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824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306亿元。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对生产加工具有推动意义,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过,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加工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企业对副产物未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熊善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熊善柏介绍,以淡水鱼为例,主要被加工成生鲜调理水产食品、冷冻鱼糜及其制品、风味水产食品。而对鱼皮、鱼鳞、鱼骨等副产品的加工利用相对比较薄弱。后者实际上可以被加工成胶原蛋白、胶原蛋白肽、鱼骨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效益*大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杨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就罗非鱼来说,以往罗非鱼只是作为食品来进行加工和销售,在出口方面,主要还是为国外提供原料,国外深加工后再将产品卖到中国,赚取更多利润。
专家表示,我们吃得亏已经够多了,国内企业缺乏前瞻性目光,真正重视精深加工的企业并不多,做得好的也是屈指可数。百洋公司可以作为一个参考,该公司在开发以罗非鱼“废弃料”为来源的生物制品和保健品,来逐步扩大市场。
“我们公司加大了在生物制品板块的投入,生物制品这几年发展迅速。”百洋公司项目总监陆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利用鱼皮、鱼鳞为原料生产高品质的明胶和胶原蛋白产品,技术工艺和生产规模处于国际**水平,广泛应用于美容保健品、化妆品、医药和饮料等领域。
在熊善柏看来,国内加工企业难以实现突破的重要原因在于“少有人敢去做**个吃螃蟹的人”,“他们不敢去开发市场,为了保险起见,许多企业注重短期效益选择‘跟风’发展,也称作产品趋同,这种趋同会导致市场无序竞争,造成效益越来越低”。
对此,王凤忠也表示赞同,“行业内流行一句话‘谁**个吃螃蟹,谁**个死’,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是个大问题,如何走出这个怪圈?需要市场、企业家自己去反思,也需要政策的鼓舞和引导。更重要的还是需要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好更有前景的科研成果”。
转变理念,落实政策
实际上,二产的“虚弱”有一部分历史原因,在建国初期,温饱是*大的现实问题,所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将发展一产作为重中之重。“现在要把这种体系、理念一下子转变成重视二产,是有很大难度的。”李积华表示。
农业发达、一产强大的地区,普遍是经济落后的区域。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在李积华看来,导致加工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是地方在这方面还没有摸到很好的路子,二产的发展模式没有可参考的好案例,政府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亟须加强。
一提到农产品加工,80%的人都会理解为食品加工。熊善柏认为,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理念上,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必须要改变人们的传统意识,鼓励开发农产品中更多有价值有特色的东西。
李积华以菠萝为例,市面上普遍把菠萝定义为罐头、饮料、果汁等食品加工产品,其实还可以围绕菠萝里的几大功能特色去做菠萝大产业概念。菠萝叶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界里除螨杀菌效果*好的天然功能麻,可以做成袜子、内衣、凉席等一系列纺织用品,发展天然麻类功能纺织业。菠萝酶还可开发作为药物中间剂,促进药物吸收,甚至可以开发成乳腺癌的特效药。
大豆也是如此,打破传统认为只用来食用的思维局限,从榨过油的大豆豆粕中提取制造出的大豆蛋白纤维,用于服装制造。王凤忠介绍,不仅如此,从大豆中发掘的γ-氨基丁酸特殊成分,还可以作用于脑神经,开发出抗抑郁产品。
表面上看是“技不如人”,在李积华看来,整个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深层次的原因还有科研体制机制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科研体制改革方案,顶层设计是好的,关键是要把这些政策实实在在“落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将科研工作真正做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才会有颠覆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