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中毒的案例,涉及6名患者,医院已经成立抢救小组全力抢救,通过床旁血浆置换等措施积*救治,目前仅有1位患者暂时脱险,另外5位患者仍在急诊重症监护室。
A 误食毒蘑菇 两家共6人中毒
51岁的刘女士家住石嘴山市,7月27日,她到当地颇有名气的星海湖游玩,发现湖边有新鲜的野生蘑菇,便随手采摘了一些。回家后,她当晚用这些蘑菇炒了一顿家常菜,和丈夫以及自己的姐姐、姐夫一起分享。
饭后4人均没有异常感觉,但到了次日凌晨3点左右,刘女士开始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吐出来一些黄色液体,同时伴有腹痛腹泻。随后她感觉头晕头痛、胸闷气短、全身乏力,丈夫以及姐姐、姐夫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一家人这才感觉情况不妙,立即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并对症治疗后,刘女士一家的情况没有好转,7月28日早晨,他们被转诊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救治。经过一系列化验检查,4人被确诊为急性口服毒蕈中毒,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
“当时有2名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超过2000多单位,是正常人的几十倍,可以诊断为肝衰竭,情况非常危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主任杨立山介绍,医院通过血浆置换、保肝、补液等治疗这4名患者。
就在杨立山团队积*抢救这一家四口时,救护车又送来了2名类似的中毒患者,这次是母女俩,银川本地人,她们从自家小区的院子里发现了野生蘑菇,便采摘了一些煮了蘑菇汤喝。食用当天,母女俩就出现了中毒症状,其中,80多岁的老母亲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肝衰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高达3700多单位,而正常人的指标*多也就52单位,同时老人还伴有凝血功能差和肾脏损伤等问题,生命危在旦夕。医院立即将母女俩安排进急诊重症监护室实施抢救,截至记者发稿时两人仍未脱离危险。
B 5名病危患者需每天置换血浆
杨立山主任介绍说,毒蘑菇又称毒蕈,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全世界约有1000余种毒蘑菇,我国已知的毒蘑菇约有400余种,食用中毒后死亡率*高,“每年的夏秋季节都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因为夏秋雨水多,气温高,适合蘑菇生长,而野外生长的毒蘑菇和食用蘑菇不易区分,人们很容易采摘误食。去年夏天我院也收治了6位毒蘑菇中毒的患者,其中有两人因发生严重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先后死亡。”
依据毒性特点及临床表现,毒蘑菇中毒一般分为胃肠炎型、肝脏损害型、肾脏损害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其中,肝脏损害型是*常见的,也是*严重的类型,死亡率高达20%~30%。据悉,毒蘑菇中毒没有特效解毒剂,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血浆置换,同时配合促排、补液等措施,帮助患者将体内的毒素尽快排出。杨立山介绍说,目前急诊重症监护室的5位患者均已接受了1~2次血浆置换治疗,今后至少一周内,他们每人每天需要置换2000毫升血浆。
“现在的问题是,5位患者当中有4位是B型血,因此每天至少需要有8000毫升的B型血浆供应,连续治疗一周的话,就需要56000毫升,而这个数字仅仅是基础治疗量,如果血浆充足,多做几次疗效会更好。”杨立山说。前期为了抢救患者,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务处、输血科与宁夏血液中心协调,紧急调集了一批血浆满足5位患者的治理,而后期的治疗还将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如果有爱心人士愿意伸出援手为患者献血,可帮助这些患者尽早脱离危险。
C 预防从不采食做起
治疗困难,致死率高,毒蘑菇中毒不可轻视。杨立山希望借本报提醒广大市民朋友,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目前并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对于毒蘑菇的中毒救治也没有特效的解毒剂,所以,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
据介绍,吃完蘑菇后一旦发生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幻听、幻视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如果来不及就医,要先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灌肠等处理,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从而减轻有毒物质的吸收,防止病情加重。“一般食物吃进去后,40分钟之内尚停留在胃里,想办法吐出来会减少毒素的吸收。”杨立山说。
此外,就算当时没有出现严重的症状,也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观察、接受治疗,因为有些类型的中毒症状是延后出现的,例如神经精神型中毒的潜伏期是1~6个小时,溶血型中毒的潜伏期是6~12小时,肾损伤潜伏10~30小时,患者可能刚开始没什么反应,自行回家休息,但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之后开始出现精神恍惚、黄疸、肝脾肿大、紫癜等症状,此时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可能耽误抢救时机,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