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野生菌资源丰富,大约有2700种,占全国野生菌种类的56.9%。其中,可食用的野生菌约有250种,占全国 食用菌种类的2/3。在云南,素有“七八月不吃菌,一年就白过”的说法。然而,每年的七八月份,随着菌子大量上市,云南便进入了 野生菌中毒 事件高发期。为普及野生菌食用知识,防控 中毒风险,日前,云南省政府 食品药品安全办举办了野生食用菌中毒防控工作专家访谈活动。
90%以上是“见手青”中毒
据统计,云南野生菌中毒事件中,90%以上都是“见手青”中毒。“见手青”类野生菌主要包括华美牛肝菌、粉盖牛肝菌、小美牛肝菌及其近似种等云南常见菌种,其因产量多、味道美、价格相对低廉,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见手青’本身是有毒的,只不过它的毒性可以通过高温加热破坏。”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闵向东介绍,“见手青”所含的毒素类似于一种致幻剂麦角酸乙二胺(LSD,中毒后常表现为视物有重影,甚至看到“许多小人跳舞”,有的还伴有头昏、恶心、呕吐、腹泻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昏睡不醒等情况。
闵向东提醒消费者,选购“见手青”时,要看其是否变成青色,如果没有变色,甚至出现冒浆情况,就不要购买;清洗时,*好不要浸泡洗,可用水冲洗,或者用牙刷边刷边洗,因为菌子吸水后,除了影响口感外,还会更难煮熟;切片时,尽量切得薄厚均匀;翻炒时,油要足够多,油多可以使菌子受热均匀,有利于把菌子中的水分炒干;油热后先炒辣椒和大蒜,再下“见手青”,不停翻炒,一般在80℃的油温下翻炒20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此外,闵向东还强调,少数“见手青”如网孢海氏牛肝菌、细网柄牛肝菌、黄粉末牛肝菌等毒性很大,这类野生菌坚决不能食用。
烹饪不到位常见菌也中毒
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殷建忠介绍,食用野生菌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植物纤维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比如消费者比较熟悉的干巴菌,每100克中就有1.83毫克的维生素B2,其维生素B2含量是冬瓜的200倍、西红柿的100倍。
有人认为,只要吃常见的野生菌就不易中毒。对此,专家提醒:烹饪不到位、食用常见菌也容易中毒。“大部分吃菌中毒的人,吃的都是常见菌。”殷建忠表示,中毒的主要原因在于烹饪不到位,如没有烧熟煮透,或是在烹饪过程中混杂了其他有毒野生菌。
据了解,全国有400多种有毒野生菌,其中40多种是致命的。殷建忠介绍,由于有毒野生菌种类繁多,其所含毒素也不一样,目前并没有具体的鉴别方法。但消费者在烹饪食用时可以掌握以下几个原则:只吃自己认识和熟悉的野生菌,不凉拌生吃,不多种野生菌混合加工食用,进食菌子时或食用前后*好不饮酒;炒熟煮透,不要用急火快炒,加工烹调时可在沸水中煮3~5分钟,捞出再用清水漂洗后炒食;*好一次吃完,吃剩的野生菌会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增加中毒风险。
中毒存在“假愈期”
“野生菌中毒后会出现呕吐、拉肚子症状,有些人认为这就是排毒了,不需要再到医院进行治疗。其实,野生菌中毒存在‘假愈期’,中毒症状会在几小时或者几天后再次出现,因为呕吐、腹泻并不能把毒素彻底排出来,如果不及时就医,就有可能加重病情,耽误治疗。”闵向东提示道,“一般情况下,精神毒素型的菌类中毒后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治愈时间越长损伤越大,后遗症也就越严重,比如会出现心脑血管、神经方面的一些问题,甚至出现器官衰竭。”
因此,闵向东提醒消费者,野生菌中毒后不论症状轻重,一定要尽快到医院进行规范科学的救治。在就医前可以用手刺激喉部进行催吐,多喝水加速排泄,并将剩余的野生菌和排泄物带到医院,为医疗机构提供救治参考。
农村是中毒高发区
“从近几年接到的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报告来看,云南野生菌中毒事件大多发生在农村家庭,特别是自采自食环节。”云南省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办副主任、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刘本军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少数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很多野生菌采摘“老手”仅凭经验,容易误采有毒野生菌。农村地区的居民习惯把采摘到的不同野生菌混杂食用,而城市居民则一般是从农贸市场购买,种类比较单一,也相对安全。此外,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医疗条件相对较差,这也给中毒后的及时救治增加了难度。
近年来,云南省严禁学校食堂、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婚丧嫁娶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加工野生菌类,对于餐饮经营单位,则要求严格把好食用野生菌采购关,建立和掌握中毒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刘本军强调,对于农村偏远地区,一是要宣传正确加工食用野生菌的方法,提升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就医意识;二是要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能力,*大限度减少中毒事件发生后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