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促进全球食物与营养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点得到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的高度关注和肯定。6月26日,在由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 粮食政策报告》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会上,樊胜根再次提到全球食物与营养安全的“中国贡献”。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发展成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一系列举措持续改善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趋势向好,迎来稳定持续发展的‘黄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在发布会上说道。
但梅旭荣同时强调,在短期内,中国农业仍面临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不断加大、逆全球化等国内外因素影响,其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科学报》记者了解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次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还为研判未来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完善农业产业发展制度安排与宏观调控提供决策参考。
全球环境正发生变化
《2018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指出,继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表现疲软之后,得益于良好的全球金融环境、发达经济体和几个新兴经济体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加,2017年全球经济迎来逐步向好的局面。
然而,“各国国内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状况可能影响全球的减贫前景。”樊胜根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在经历近十年的稳步下降之后再次上升。
在樊胜根看来,持续冲突是饥饿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又导致很多冲突进一步升级。与此同时,反全球化思潮和日益变化的世界格局又为食物与营养安全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针对逆全球化,《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也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持续的结构性低迷,引发了部分国家对现有政策的不满,导致多边机制功能失灵、各类区域性的贸易投资体系碎片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
记者了解到,《2018年全球粮食政策报告》特别关注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以及分析全球一体化如何惠及全球食物系统,并指出不断升温的反全球化思潮进一步放缓了改善食物和营养安全的进程。
“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国正在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寻求更深入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和技术合作。”樊胜根告诉记者。同时,他指出,一个新型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食物系统是应对饥饿、气候变化、不平等、就业和经济增长等诸多挑战的可行方案,而开放的贸易和知识共享有利于促进全球食物系统的优化。
事实证明,全球一体化有利于农业发展与食物和营养安全的实现。樊胜根这一观点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中也有所体现。
以中国为例,该报告指出,全球化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国际市场,为利用国外资源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如通过粮食、油料和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中国节约了土地和水资源,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和环境压力。与此同时,全球化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品种、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等,加快了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中国贡献”和中国发展
事实上,各国的农业政策改革对实现全球食物与营养安全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正通过推动经济一体化,朝着可持续发展和改善营养的未来持续迈进。以中国为例,樊胜根重点提到了中国公布的国民营养计划。
2017年7月,中国正式实施《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并设立了降低贫血率、生长迟缓率和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一系列营养和健康目标。
除此之外,中国在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供求平衡等方面的贡献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农产品贸易是全球食物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中国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与非洲的贸易中。”樊胜根向记者介绍,在过去15年中,中国对非洲的贸易金额增加了20倍,并在2015年达到了3000亿美元。食品和农业原材料的进出口在2000年至2015年大幅上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樊胜根认为,在当前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拉动内需并减少对进口商品依赖性的明智之举。
实际上,近年来,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确保了“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
以农产品消费为例。《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据统计,1978~2017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7.5%降至28.6%,减少了28.9个百分点;同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7.7%降至31.2%,减少了36.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呈逐渐缩小之势,由1978年的10.2%降至2017年的2.6%。”梅旭荣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粮食、蔬菜消费减少,畜产品消费增加。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还指出,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改革开放,深入展开全方位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中国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就是其中的典型。以农业投资合作为例,截至2015年底,中国在沿线国家投资设立农业企业数量和农业投资存量分别占中国境外投资设立农业企业总数和农业投资总存量的54.5%和52.9%。
但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影响因素增多。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梅旭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