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肉制品被村民盗挖的新闻,引发热议。
报道称,有民众爆料金平县的村民把已经填埋进垃圾场的走私冻肉一箱箱地挖了出来,卖到市场上,类似现象已持续两年左右,形成挖掘、收购、运输、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并亲眼见证上百村民在坑里刨肉的情况,场面令人震惊。
曝光的视频显示:戴着帽子、口罩、身穿罩衣的村民们,下到了三、四米深的坑里,把已经填埋进垃圾场的走私冻肉一箱箱地挖了出来。他们分工明确,昼夜不息。冻肉有的已经开始变质发臭,上面长满了蛆虫。
据记者观察,参与的村民有近百人,他们轮换进入填埋坑,路边不时有车进入供应盒饭。整个挖掘过程不间断地持续了三十多个小时,直至填埋的走私冻肉被全部运走。
在随后的调查中,记者发现挖出来的冻肉被三轮摩托车摆渡到货车,后神秘消失;当地走私肉源头指向一个叫隔界村的小村子,冻品趁着夜色从村内的小路一车一车运出,转运到大货车上后被运往外地销售……
报道发出后,立即引起了民众的关注与热议:
昆明市民王先生:“为什么这样的现象在当地存在2年之久,都未能得到整治?!查处的冷冻肉填埋后是不是应该保持监管?!老实说,看到报道后,真觉得匪夷所思。希望有关部分能从严处理。”
昆明一夜市烧烤店老板:“出了这样的事情,大家都挺震惊的。我想,近期都不会有人出来吃烧烤了。”
江苏游客张品平:“原本打算在昆明品尝当地特色烧烤,今早看到新闻后,心有余悸,决定取消品尝计划了。”
官方通报——
针对此事,金平县政府新闻办5月11日做出回应:
通报称,经初步核实,2018年4月28日9时许,红河州金平县打私办根据《云南省打击走私工作中查获无主货物暂行处理办法》等有关政策规定,协调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局、畜牧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将4月8日至4月12日查获的涉私无主货物冻品牛肉、牛肚、鸡脚等11车共计249吨运至金平县三家垃圾处理厂作无害化填埋销毁。为防止盗挖盗掘,在填埋的冻品中混入烧碱并使用混凝土进行覆盖填埋,埋深近5米。
销毁填埋工作至28日17时许完成,为巩固处理效果,公安部门安排民警从4月28日起进行24小时全天候值守,至5月1日21时待混凝土凝固后撤离。民警撤离后附近村民撬开已凝固的混凝土,盗挖被填埋的走私冻品。
目前,红河州金平县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此次涉案的相关人员及车辆迅速展开调查处理。
小新11日也从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云南省政府打私办正统筹该局、海关等相关单位,就追查被挖冻品流向等事项进行部署。
11日下午,小新走访昆明冻品市场,现场仍不停有车辆运输各种冻肉制品进出,但商户均避谈走私冷冻肉。
云南冻肉走私情况——
事实上,作为冷冻走私肉重灾区,云南每年查获并集中销毁数百吨走私冻肉的事件并不少见。云南缉私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进入该省境内的冻肉基本是通过边境线进入,西双版纳、红河、德宏一线因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冷冻肉走私“重灾区”。
走私者往往将货物运至边境线后分装上小货车,等入境后,又集中装上大货车运往内地。在此过程中,走私者会雇用当地民众,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将冻品运到边境,继而进入国内。一个35吨的集装箱冻品由几十个人搬运,一两个小时就能搬完。
境内外走私团伙勾结已经形成“一条龙”利益链,走私环节多、隐蔽性强,暴利等原因,导致冷冻肉走私难以根除。
走私冷冻肉无害化处理面临问题,该如何解决?
此次村民盗挖冷冻肉事件,在引发公众关注的同时,也暴露走私冷冻肉无害化处理面临的一些问题。
小新了解到,一直以来,焚烧和填埋都是此前各地常用的处理方式,但是两种方式都存在弊端。如果单纯填埋,冻肉腐烂变质后对后续的环保和公共卫生产生较大压力;偷盗行为也难以控制。而焚烧,往往会面临选址难等问题。
对此,专家建议,积*引入环保科技公司等第三方单位,对走私的冻品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目前,国内郑州、青岛、桂林等地都作出尝试,通过科技手段将走私冻品处理成有机肥料。
对于消费者,小新也温馨提示:在选购肉制品时,应查看肉制品的检疫合格证,不采购无检疫合格证的肉制品。选购定型包装的食品时应认准QS标志,注意食品外包装上是否标注有“食品名称、配料清单、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和包装日期、保质期限、保存条件”等内容标识。购买熟卤食品应选择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证照齐全的卤菜经营店,不要到不符合卫生条件的食品流动摊点去购买熟卤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