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食品专业毕业生以及食品行业从业人员,记者对各种食品谣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也时常为身边人答疑解惑,传播一些 食品安全与营养的 科普知识。不过,一直以来,面对自己身处西南城市的父母和父母辈的亲人,记者常常感到科普工作力不从心。尤其是每年春节这样阖家欢乐的日子,亲朋聚会畅聊,或者在 家庭微信群里拜年问好,总免不了一些“如期而至”的例如 食物相克、微波 致癌、常吃免病、多吃降三高之类的“千年老谣”让记者深感 食品科普工作前行艰难,感慨“斗不过爸妈朋友圈”。
然而今年,在与亲人们的交流与相处中,记者发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是谣言数量大量减少。往年一到春节,各类谣言四起,经常会看到亲人在朋友圈或者家庭群里转发各类有着耸人听闻标题的文章,“**致癌”“**与**同吃已致死**人”“多吃**让人不孕不育”……然而今年记者一个也没见到,翻遍亲人朋友圈与家庭微信群,只见到一篇名为《红枣与它一起煮,血压呼呼下滑,血管畅通不堵塞》的夸大食物功效的文章。直到春节假期结束,才又在另一位亲人的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名为《科学家发出警告!你吃的不是海鲜,你一年可能吃下了上万块塑料》的文章,不过点击之后发现该文章已经被删除。
其次,一些曾经被奉作“经典”的“老谣”正在丧失地位。以记者家为例,每年记者都会被长辈教育“食物相克”或者“体质酸碱”,今年却无人再提,**一次母亲提醒“虾和水果不能同吃”,后经询问,是母亲觉得虾刚出锅比较热而水果较凉怕吃坏肚子。当记者以“相克”调侃母亲时,母亲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你吃了那么多相克的不也没事”便不再多说,往年被奉作理论育人的“同吃相克”不复存在。
此外,长辈们开始更加关注“务实”的营养健康理念,例如购买包装食品时开始关注营养成分表,尽管对NRV几乎无知,尽管也还不太会综合评价一款产品,但知道对比和选择热量、糖、盐含量较低的食品。再如国家提倡的“三减三健”,虽然长辈们说不上来“三健”包括哪些,“三减”也会被他们记成“减糖、减盐、减脂”(应为减盐、减油、减糖,但总的来说,曾经虚头巴脑的“吃什么会让人怎么样”的观念已经开始更新,曾经对食物功效的迷信开始被弱化,人们更加愿意关注每一顿饭吃了多少,摄入了多少油盐糖和热量,并需要为此多运动一些时间。
尽管这些喜人的变化并不起眼,但在记者眼里却是食品科普工作扎实迈进的一大步。多年以来,非常多的食品科学、营养科学和医疗卫生工作者奋战在食品科普工作一线,从传播营养、食品安全知识到阻击各类食品流言,让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得到了充足、正确的知识和理论。但中老年人群以及一些中小城市的年轻人,因为对互联网工具操作不熟练或者信息不对称,各种知识难以分辨,*明显的表现便是像记者这样,在北京工作时能够与周围人辨伪存真,回到老家面对亲人却形单影只,辟谣无力。如今,老家的亲人能够有这些转变,不得不说,食品行业的舆论环境正在逐步改善,成效初显。
记者认为,未来的食品行业辟谣,可以更加关注中小城市居民和中老年群体,只有他们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才代表科普工作真正得到落实。对他们的科普宣传,也应该更多采取其喜爱的形式,如电视讲座、邀请在这类人群中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进行宣传等,确保主流的健康声音能够更有效地传达给这类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