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朱蓓薇在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发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肖/摄
1月1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对于近年来备受 消费者关注的 保健食品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朱蓓薇表示,我国的保健食品是传统与现代对接的产物,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国家和企业均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夯实中国保健食品产业的科学基础。与此同时,强化 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正确选择能力。
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类保健养生节目的盛行,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也达到****的热度。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保健食品也逐渐发展成一个巨大的产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规模以上保健食品制造业产值1821亿元,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64%。
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保健食品行业一度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根据新的 食品安全法,食品允许声称功能的只有保健食品,而现在保健食品行业非法添加、假冒伪劣现象久成顽疾;虚假宣传、违规声称现象屡禁不止。目前,*严重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食品安全问题,欺诈性营销是目前危害*大的主要问题。
中国经济网舆情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12月26日共监测到相关纸媒报道4311条,新闻网站文章3.7万余篇,微信公众号文章3.8万余篇,微博原发、转发8.9万余条,博客1052篇,论坛发帖4146条。
从舆情话题趋势图可以看出,全年关于保健品、保健食品舆情关注热度都处在一个较高水平,而3·15晚会的曝光,将舆情热度推向峰值。全国多地老年人被保健品“忽悠”的消息不断被曝光,有消费者因迷信保健品而延误病情,甚至丧命,也触动网民的神经。
从时间地域声量排行图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专家解读:加大保健品科技投入 科普宣传更贴近销售人群
在朱蓓薇看来,我国保健食品行业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即个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药物、个别企业在市场销售过程中夸大宣传,老年人群为主要受害群体、少数媒体成为保健食品夸大宣传的平台。
有数据显示,2016年通过对涉及2025家企业的2951个市售保健食品进行调查,发现有767个,超过总量1/4的保健食品为假冒。而产生以上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保健食品企业多、散、小。在现有3000多家保健食品企业中,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只占1.45%,投资额在10-100万元的企业占41.39%。
朱蓓薇建议,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进一步加大对保健食品的科技投入,使之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具原始创新特征的重要领域。
她认为,应加强对保健食品的科普宣传,让消费者知道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并无治疗疾病的功效,并有适宜人群和特殊食用条件的限制。
朱蓓薇表示,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保健食品科普宣传应主要深入社区,帮助老年人在面对虚假宣传、洗脑式营销时,能够方便核实、查证。媒体人应当保持对科学的敬畏和尊重,不做违法宣传的推手。对那些长期进行违法夸大宣传的媒体,应当有考核并加大追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