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由 国家认监委主办, 中国 认证认可协会、《中国 认证认可》杂志社承办的的工业产品认证交流与推进会议暨“认证提升质量——用事实说话”现场会在京召开。国家认监委总工程师薄昱民在会上表示,认证认可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以及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成为企业 质量管理的“体检证”、供需双方对接的“信用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当前不少企业不了解认证价值,亟待加强宣传。
认证认可作为高新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质量强国不可或缺的要素。发展产品认证是提升认证认可工作整体服务能力、促进产品创新、产业升级、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举措,产品认证在服务国家治理、提升质量安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展空间巨大,政策和市场需求强劲。
尤其是近年来,认证机构、认证证书数量增长较快,截至目前共有自愿性工业产品认证机构149余家,备案自愿性工业产品认证实施规则5747个,颁发有效证书292658张,获证企业39574家。其中,国推认证项目自愿性产品认证机构23家,颁发有效证书7913张,获证企业4706家。产品认证在服务质量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参与质量的全球治理、促进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成效显著。
然而在薄昱民看来,我国当前的认证认可工作仍存在一定“质量问题”。据她介绍,在近期他们开展的某一项“强国指标”研究中设定了12个指标,在与国际先进水平比对时发现,有两项指标我国属落后水平——质量效益和安全保障,而这恰巧应是认证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两项指标。
为什么落后?不是因为认证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而是认证服务面覆盖率远远不够。薄昱民指出,我国企业并未真正意识到认证认可的价值。“我国约有9000万个市场主体,其中企业占三成,个体工商户占六成。遗憾的是,那3000万个企业中获证覆盖率不足2%,‘好工具’并没得到充分的应用,直接导致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作用也难以体现出来。”
与此同时,她也表示,认证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市场活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认证机构与服务对象之间需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譬如成为企业的贴身管家,打理国内外市场的质量问题,或是与采购方、监管方及电商平台等建立互信的合作关系,成为受企业欢迎、消费者信赖和政府信任的认证机构,才能够承担起提升国家质量的社会治理服务,成为质量社会治理的主力军之一,为认证认可质量强国建设出力。
据悉,本次会议通过政府、认证机构、获证企业三方访谈互动,交流与分享认证在服务政策落实、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服务中国制造走出去、主动识别需求并获取社会采信等方面的9个良好实践案例,呈现了自愿性产品认证在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产品质量方面的促进作用。各地方质监局、认证检测机构及获证企业代表等共170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