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日前,四川省宜宾市一名老人在发病时拒绝去医院治疗,而是期盼服用
保健品救命,导致不幸离世。为了购买保健品,老人3年内花光了13万余元拆迁赔款,以及老伴捡垃圾积攒的4万余元。在他辞世后,留给女儿的只剩下堆满大半间屋子的保健品。近些年, 老年人因痴迷保健品而引发悲剧的新闻屡见报端,为何总有老年人前赴后继往“火坑”里跳?到底该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其一,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随着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保健品市场前景日益广阔,高额的利润空间提供了滋生乱象的温床。一方面,不法商贩非法经营,假冒伪劣保健品充斥其间,导致不少老人花高价买假药,非但没有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反而造成损害;另一方面,虚假宣传大行其道,炒作高科技概念,把保健品胡吹为包治百病的“神药”,使得一些老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不仅导致家庭不睦,还会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认为,保健食品乱象还与行业风气有关联,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和批发、零售商利欲熏心,导致保健食品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其二, 老年人生活缺少关注。如今,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子女外出工作求学增多等原因,许多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处于亲人视野的盲区。一方面,忽视老人的情感需要,老人内心的孤独感和疾病的恐惧感与日俱增,亲人关怀的失位,让一些保健品商贩趁虚而入,嘘寒问暖的情感营销,让老人心理防线不攻自破;另一方面,忽视老人的闲暇生活,老人们一般都会有自己的“朋友圈”,在圈子里打发时间。但是圈子的信息渠道较为单一,不能及时了解外部的*新消息,以致对老套的保健品骗局依然缺乏鉴别能力。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保健品销售现场的火爆景象,其实是精心策划的营销骗局。手段大致分为三种:一、保健品公司在推销时通常会采取发放免费日用品、赠送药物、免费义诊等方式,给老年人制造不花钱就能看病、得实惠的假象,以此引诱他们上当受骗;二、部分不法商家利用所谓的专家做宣传,通过专家讲座、专家义诊等形式,打消老年人的顾虑,用所谓的“权威专家”建议给老人洗脑;三、一些保健品营销人员采取“温情攻势”与老人拉近关系,不断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关心老人的疾病,通过逐步的交流引导老人走入骗局。
有专家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行业 监管,严守行业准入门槛,同时对于那些非法经营、虚假宣传、牟取暴利的不法分子要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真正做到正本清源。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向老年人普及健康常识,正确认识保健品的功效,引导科学就医。除此之外,年轻子女应该多关心一下家中老人,了解老人的日常生活,多陪老人聊聊天或者带着父母外出转转,打破老人内心与外部世界的隔阂,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拥有高品质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