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能否保证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牵动着每一个百姓的神经。
作为农业大市的惠州,这些年一直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并培育甜 玉米、梅菜、 马铃薯等一批特色 农产品品牌。在继续做大特色农业规模的同时,把好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既是打响惠州农业品牌的关键,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之举。
在24日开幕的第五届惠州现代农业博览会上,将有不少本土农业企业带着农产品前来参展。备受关注的除了展会本身,还有农产品安全问题。“我们将严把质量关,本土的农产品都要送到农检中心进行检测,杜绝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展馆,以保证本次参展产品的质量安全。”惠州市农业局局长叶启灵表示。
据叶启灵介绍,惠州全市每年 抽检农产品样品近30万个,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靓丽的数字背后,惠州是如何实现这一成绩的?
推动绿色生产建好**道屏障
今年初,惠州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市,提出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实现对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有效监管。
近日,惠州召开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动员大会,强调要以*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管、*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坚决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打造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市场上的农产品,*容易触动大家敏感神经的是蔬果农药残留、瘦肉精等激素的使用等问题。”广博大种植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王振明表示,从保证农产品安全的角度,**是在要种养殖环节强化绿色生产。
事实上,预防农药污染实现农产品绿色化,很重要的是在源头少打药甚至不打药。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宋介绍,只要掌握了农作物生长的规律,为其提供*适合、*自然的环境,一般都能实现农作物的健康成长而不生病或者少生病,不生虫或者少生虫。
在王振明看来,对于生虫的作物也不一定要通过打农药来治理,可以通过太阳能灭虫灯、趋色性粘虫板,或者通过辣椒水等无毒无害的方式解决。
为鼓励种植户少用农药、化肥,2014年,惠州参与了世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经过3年的探索,世行项目取得初步的成效。”惠州市农业局负责人表示。从2014年至今,惠州在实施世行项目上投入近4000万元,建成养殖场牲畜废弃物治理示范项目9个,在9个乡镇实施环境友好型种植示范项目,3年来有1万余户农户参与其中,治理耕地面积近20万亩次,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15%以上,农户増产增收10%。
与此同时,惠州通过打造一批绿色农业品牌,引导种养殖企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当前,惠州培育一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省公共区域品牌、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品牌,初步搭建绿色农业体系。在惠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看来,绿色品牌的打造,有效激发了农业企业的生态发展动力。
筑好监管检测“防火墙”
在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严格的监管机制不可或缺。
叶启灵介绍,当前,惠州已建立市、县、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市、6个县(区均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全市有农业的70个镇办全部建有农检站。此外,惠州**在全省将种植、养殖散户纳入监管范围,以构建全领域、无漏洞监管体系。
从企业层面,建立农检中心将新增一重保障。记者走访了解到,当地的中源农业、四季绿等龙头企业普遍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和检测室。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伍一辉介绍,该公司通过自己的检测室,对农产品从采收到入仓都进行自检。“一次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对企业带来的打击是深远甚至是毁灭性的,因此农业企业要发展得更远,产品质量必须要得到保证。”她说。
作为保住农产品“绿”的底色的第二道屏障,农产品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否过关,能否担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卫士”,对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起着关键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水平,惠州专门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一个多星期前,市农业局和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联合举办农产品质检机构检验员培训班,全市各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抽样人员,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检机构技术人员,部分企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人员共超过300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维持一个星期,主要内容包括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和定量检测、重金属检测、农产品抽样制样技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学员培训完后还要参加考试,考试合格的才能向省农业厅申领农产品检验员合格证。”市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当前惠州还建立了两个平台,一个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平台,另一个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溯源平台。这两个平台是该市作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的有效尝试。
从市场监管的角度而言,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是关键的“防火墙”。据介绍,目前惠州对全市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进行信用评级和分类监管,全市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平台的农产品生产企业1079家,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溯源平台的农业经营主体达1132家,可追溯产品292个,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与溯源,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