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讯 记者付子昂 李雪墨报道 全国“两会”期间,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协主席姜明认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在国家层面加以规范和引导。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由农业、商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分段监管,无法有效实现食品安全全程追踪。”姜明委员认为,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在追溯技术标准、管理要求等方面缺少共识,存在重复建设甚至相互掣肘现象。
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鼓励各地开展可追溯系统建设,但却未明确可追溯体系的具体法律依据与实施规范,已建的可追溯系统普及性、兼容性和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由于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不协调甚至缺位,加之标准繁多,与国际通用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规则衔接度差,导致现有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作用有限,责任追究困难。
姜明委员说,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重点是流通和加工领域,农产品种植、养殖的原始记录很少且不规范,食品原材料和初级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个体农户、小作坊作为食品供应链的主要参与者,普遍存在认知度不高、参与意愿不强甚至有抵触情绪等问题,也制约着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认为,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正逐渐变好,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食品安全重要性,要加快采用基于全球统一编码与追溯标准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方式。
葛俊杰代表说,应将企业追溯能力纳入到企业诚信管理范畴,确立其*终责任主体,以从源头上把控食品安全。现在全球已经开始采用GS1全球统一编码与追溯标准,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应该站在全球角度去考虑。另外,从国外大量进口食品,如果不基于全球统一的条形码监管系统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很难实现与国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