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记者从市
金先生是蚌埠市一家豆腐加工作坊的负责人,200多平方米的厂房,每天3000斤的豆腐、1000斤的白干,算得上是生产大户。在金先生的作坊里,记者看到,一块块豆腐整齐地摆在货架上。“我们摊子大,有食品生产许可证,豆腐的成品也比较高,市场上一盒的售价要在1块5毛以上,价格上竞争不过那些小作坊的豆腐。”徐先生说,但对于一些学校、大型超市,自己的产品由于有QS标志还是很受欢迎的,所以销量不错。“今年夏天我还打算上个冷库,不过,这样成本又会增加。”
据悉,蚌埠市共有各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853家,主要为糕点、豆类和油类的家族化手工作坊。其中取得备案登记的仅有101家,取得营业执照的321家。
“小作坊业态复杂,品种繁多,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处于监管盲区的状态,食品安全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市食品药品市场监督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小作坊目前仍是全市食品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三月起,他们对全市小作坊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生产设备简陋、环境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缺乏、质量卫生控制能力弱等问题。
“在对作坊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我们将进行业主信息登记,生产经营食品种类登记,销售区域登记。”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小作坊准入标准制定完成后,对符合“入场门槛”的将进行备案登记。并据其生产经营的品种、规模等情况制定相应管理措施,规范全市小作坊的生产经营行为,实现无缝监管,并为执法监管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