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核污染区 食品惊现中国:很多你们爱吃的都在列”“涉嫌销售日本核污染食品的网上商家初步统计已达13000多家”……随着央视“3·15”晚会的曝光,日本核污染区食品安全事件持续发酵。
值得注意的是,6天前的3月11日,正是福岛核事故6周年之际。令外界颇有疑惑的是,福岛核事故已经过去6年,为什么食品安全却无法保证?来自核污染区的食品会不会造成危害?有多大危害?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多名核电行业人士,试图揭开迷惑。
44号禁令执行6年未变
一位核电工程师向记者坦言,事实上,环境安全并不意味着食品安全,主要是因为生物本身的富集作用,环境辐射如果被生物富集,就可能变成高强度的辐射,一旦被人食入,就会危害健康。富集作用使得福岛周边的食品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业内对于日本的食品安全也一直持谨慎态度。
中核集团原副总工温鸿钧曾表示,一处损坏的核电设施会释放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其中一些“寿命短”的放射性物质相对来说危害不大,另一些“寿命长”的放射性物质则要危险得多。这里的所说的“寿命”,是指“半衰期”,也就是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导致核辐射事件爆发,临近福岛的相关海域、土壤均遭受威胁,随后,美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确保食品安全,纷纷出台相关法规或条例限制涉及福岛及周边地区生产、加工、运输相关食品等进入其境内。国家质检总局也随即发布了44号公告,禁止进口日本核泄漏地区福岛县、群马县等12个县的食品、食用农产品和饲料。
多位核电业内人士指出,到目前为止,质检总局相关禁令并没有发生任何变更,相比较,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则在不断放宽对日本食品的禁令。中国对食品安全一直采取的是比较保守的决策,*大程度保障国民健康,但并不是说这些来自禁令区域的食品就一定是“毒药”。
尚需权威机构佐证或检测
央视报道提及的核污染区域产品,其源产地的确来自相关禁令地区。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外界其实更担心的是这些产品是否通过不法手段生产,大众应理性对待,不能完全肯定说没有问题,但也不必过度恐慌和担忧。
事实上,核污染区食品和核污染食品并非一个概念,前者是来自核污染区域的食品,但是否被核污染以及是否含有对健康有害的放射性物质尚需权威检测,后者才是指的真正被核污染对人体有害的食品。
业内一致认为,一方面,从法律角度而言,国家明令禁止的却引进已经违法,无论是否受到核污染;但另一方面,来自核污染区域的产品本身有没有被污染,会不会造成危害,危害有多大?权威部门需要阐明,也需要相关检测数据去佐证,这也是公众*为关注的。
前述核电工程师向记者解释称,一般所谓的食品的放射性主要涉及到内照射问题,即在辐射安全的过程中,有很多射线可以通过简易的屏蔽进行隔离,比如常提及的α、β、γ,但预防更多的主要是γ,因为射程长,一下就被挡住了,但内照射环境的生物体中,释放β和α射线衰变的核素会对生物体造成更大伤害。
“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常规测量区域,我们其实还是挺难测到。此外,我们目前没有太多数据去证明这些食品是否危险或安全,也没有比较适合民用的日常检测方法。”该工程师坦言。
新华社曾报道称,福岛核事故过去6年,日本大部分地区如今没有再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的食品和饮用水,目前市场上可购食物的安全性也基本没有问题。而此前曾赴福岛调查的新华社记者也表示,在福岛**核电站以南约50公里的城市,空间辐射水平和东京无异,食品和水定期检测无虞,但也的确还有民众为尽可能降低风险,尽量选购产自福岛县外的食材。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晓林、副教授佘硕曾撰文指出,中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主要侧重于食源与生产加工环节,对于此类核事故突发性与非常规污染关注缺乏,相关应对措施也未能覆盖当地及当地与外界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忽视流通环节,同时也未能兼顾食品供应链及食品贸易安全。未来应该在核电站所在及相邻区域,建立区域内核物质监控数据库,同时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的数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