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检紫菜样品278个,也未发现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现象。
●扫描电镜观察断面
为了*科学地鉴别紫菜和塑料膜,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制定了紫菜鉴别方案:利用氨基酸分析仪、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等先进技术手段。在上述检测中,扫描电镜是*为直观的检查手段,而电镜也是目前*先进的检测设备。
记者在检验实验室看到,负责检测该项目的王博士正在一个如一元硬币大小的金属厚片上粘贴两个类似纽扣电池的金属圆片。据王博士介绍,这是样品台,用于把样品粘上去后再放入电镜设备中观察。“一个上面是黑色塑料膜,另一个是紫菜。”
经过喷金处理后,贴好样品的样品台被放入了斗柜大小的电镜仪器。王博士在仪器连接的电脑前用带有遥杆、旋钮的控制台拍下放大了数倍的样品断面照片。而在电脑上,细过发丝的塑料膜和紫菜断面成了足有三指宽的影像带。
“这片灰色就是塑料膜的断面,结构细密,一看就是人造结构。而另一个则是紫菜,像蜂窝一样,这些圆孔就是它的细胞。”王博士说。
●分析氨基酸数值
除了物理观察,对紫菜样品的检测还包括化学检测。记者在另一间检测室看到,这里正在检测一系列理化指标。“紫菜里富含氨基酸,作为植物,本身也有蛋白质,不过塑料膜可没有这些物质。”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耿健强介绍说,这也是检测紫菜中是否有塑料膜的又一重要手段。
在氨基酸检测中,检测人员将紫菜和塑料膜分别用酸液溶液去除杂质,提取检测溶液,再将样品溶液放入柜子大小的专用仪器中分析,而仪器会绘制出一系列的曲线图,然后根据曲线图来判定样品中氨基酸的值。
记者注意到,虽然不同的紫菜样品氨基酸含量有高有低,但是基本绘制出的波形类似,而同样被检测的塑料膜的结果则是绘出一条完全不同的波形。对此,该中心负责检测的吴博士说,从成分看,紫菜中都检出较高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而且含量分布比较集中。在塑料袋中未检出蛋白质和氨基酸。
●对比红外光谱图
从光谱图看,不同品牌紫菜样本红外光谱图相似度较高,在多个波段附近具有蛋白特征吸收峰,而塑料袋在以上波段均无特征吸收。
吴博士表示,根据检测结果,送检的45个紫菜样品均未发现网传视频所说的用塑料造假问题。
1 结果发布
45个送检紫菜样品 无一检出造假问题
针对网传“紫菜是塑料薄膜制作”一事,在市食药监局的组织下,包括《法制晚报》在内的本市7家不同媒体的记者组成采购小分队,各自从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商超、便利店、食杂店和农贸市场随机购买紫菜。
其中,媒体记者共计购买来自25家生产企业涉及22个不同品牌的紫菜样品35个,加上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自行采购的9个紫菜样品,以及门头沟区热心群众送来的1个紫菜样品,本次检验紫菜样品共计45个,另有3个塑料薄膜样品。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吴燕涛博士介绍,根据检测结果,送检的45个紫菜样品均未发现网传视频所说的用塑料袋造假问题,蓄意使用废弃塑料制成紫菜的问题应该不存在。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风险监测处副处长张卫民表示,根据监督抽检数据库统计,近三年本市共抽检紫菜样品278个,检测了防腐剂、柠檬黄、色剂、重金属、致病菌等近30个项目,仅有3个样品不合格,合格率为98.9%,不合格原因中2个样品铅超标、1个样品二氧化硫超标。目前未发现样品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现象。
2 检测过程
实验准备
9个(市食药监自行采购
35个(媒体记者购买
1个(热心群众提供
共45个样品
3 专家支招
在家鉴别紫菜 可用四种简易方法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耿健强介绍,鉴别“假紫菜”主要有水泡法、燃烧法、手撕法、水煮法等四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这些方式均可行。不过,他同时表示,以紫菜是否咬得动来判断其是否掺杂了其他不能食用的物质不太靠谱,因为部分紫菜由于品种、烘烤方式和烹饪方式的差别也会出现咬不动的情况。
水泡法:真紫菜泡水后吸收水分,光滑,而塑料薄膜不吸水,不光滑。
燃烧法:真紫菜燃烧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毛发燃烧的味道,火苗熄灭后留下像灰一样的物质;塑料薄膜燃烧火苗很大,滴油脂并有刺鼻的气味,燃烧剩余物质团缩在一起。
手撕法:用手撕扯泡过的样品,真紫菜撕扯很容易断,没什么弹性,塑料薄膜撕扯不易断,弹性较强。
水煮法:将未经浸泡的紫菜用水煮,煮前浮于水面,煮后体积略有增大,不完全漂浮在水面,塑料薄膜水煮前后体积不变,均漂浮于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