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纸巾用力擦拭鱼肚,没有任何黄色粘到纸上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吴珊
黄骨鱼是 广东人日常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因为刺少、营养价值高,不少 家庭主妇更喜欢用它煲汤给孩子食用。
然而*近“黄骨鱼被染色掉色”的消息在网上疯传,一时间,很多人不敢再吃黄骨鱼了。
黄骨鱼到底会不会掉色?为了搞清事实,羊城晚报记者来到广东*大的黄骨鱼 养殖基地——佛山西樵,亲身做了 实验,并向当地渔民了解到黄骨鱼的生长情况。
说法 鱼养到七八两至少需一年
全国黄骨鱼养殖*有名的地方,一个是江苏太湖,一个就是佛山西樵。西樵以儒溪村*出名,全村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以养殖黄骨鱼为生。
记者与当地村民阿学取得了联系。阿学干过养殖、做过鱼苗生意,现在是当地养殖户的一位中间商,专门帮助渔民打开销售市场。“卖黄骨鱼利润不高,14块钱一斤的老口鱼(养殖时间通常在一年半以上,一斤的成本就要12元。如果遇到天灾人祸,这一年就白干了。”
据阿学介绍,按照往年惯例,清明后是黄骨鱼的销售旺季,养殖一年的新口鱼可以卖到12元一斤。但今年卖10元都没人要。“这可能与*近流传的黄骨鱼传闻有关,说黄骨鱼是染色的,把塑料袋都染黄了。”
记者跟随阿学来到儒溪村一个鱼塘边,只见一辆大车正在装鱼。为了方便打捞,塘里的水已被抽去百分之九十。几个工人站在塘里捞鱼装筐后,再由其他工人将筐抬到岸上,过秤后再装车。整个过程衔接紧密,并没有发现网上流传的渔民用色素给鱼肚染色的现象。
“我们平时都是这样做的,这辆车是上海来的,刚刚走的那辆车来自东北。他们都是这里的常客。”正在装车的一个渔民向记者表示,“如果鱼有问题,不要说你们不敢吃,我们也不敢养,人家也不会收。”
这位渔民还带记者来到仓库,里面除了喂鱼的饲料,并没有相关染料。“鱼是不可能染色的,也染不上。”
针对网上“三个月就可以养成黄骨鱼”的说法,这位渔民说,他养了十几年鱼,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这**不可能。现在打捞的是一年生的新口鱼,去年5月份放的苗,重三到五两。要长到七八两,起码还要再养一年。如果吃激素三个月就能长成,那我们也不用花钱买饲料了。”渔民解释说,家养黄骨鱼比野生黄骨鱼长得快,主要是因为家养后,黄骨鱼的食物丰富了,每天定时有人喂饲料,不像野生环境中,没有丰富的食物供黄骨鱼觅食。
实验 缺氧状态下体色自然会变黄
网上流传*多的是关于黄骨鱼掉色、染色的传闻,甚至还有人做实验说黄骨鱼把塑料袋都染黄了。为了验证这一说法的真假,渔民当场从筐里倒出十几条鱼,让记者亲自做实验。
按照网上实验的方法,记者拿出几张纸巾轻擦鱼肚,除了一些水和灰尘外,什么也没有擦掉。记者再大力一些去擦,仍然看不到任何黄色粘到纸上。
“黄骨鱼没有鱼鳞,身上只有一层黏膜。黄是长在肉里的,怎么可能一擦就掉色?如果把黏膜擦破了,倒是有可能。”这位渔民介绍说,“黄骨鱼的黄源于其身体本身。鱼还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非从外面染上去。不信的话,你等一会再看看。”
半个小时后,记者查看刚才那几条黄骨鱼,身上的青色确实变淡了,鱼身显得更黄了。“缺氧的时候黄骨鱼的体色就会变黄。”渔民说。
等这几条鱼全部死去后,记者拿纸再次擦拭鱼的肚皮发现,确实有一些淡黄色粘在纸上。不过,远没有“把手都染黄了”那么夸张。“鱼死了体表黏膜也没原先那么紧绷,很容易破,破了纸巾上就粘上了黄色,这也不奇怪。”
记者把这些鱼装进有水的塑料袋里观察,水依然清澈,并没有出现水被染黄的情况。
做完了实验,基本可以确定人为给黄骨鱼染色几率不大。
释疑 鱼身黄源于饲料添加叶黄素
网上还有一个说法是,黄骨鱼饲料中添加了“黄色染料”,食用这样的鱼不安全。
阿学说,这个说法对错参半。据他介绍,鱼饲料里确实有“黄料”,但并非不安全。
“黄骨鱼没有牙齿,野生黄骨鱼主要靠吃水草和塘底泥等生存。植物里含有叶黄素,所以黄骨鱼体表会呈现黄色。”
阿学表示,早年没有专门的黄骨鱼饲料,当时*常见的是用长吻公式的饲料喂黄骨鱼。黄骨鱼属于底层鱼,长吻公式属于上层鱼,二者可以采取套养的方式。当黄骨鱼吃了长吻公式的饲料,身体也变得和长吻公式一样发青,看不到黄色。
但这样的黄骨鱼不好卖。后来不少渔民开始自己摸索怎么让鱼变黄。“确实听说过有人往饲料里加日落黄的现象。当时,渔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但这种做法没有持续几年,自从有了专门的黄骨鱼饲料后,渔民们也就不再这样做了。”
阿学表示,黄骨鱼饲料里会添加叶黄素,也就是黄料。“叶黄素成本不高,吃了这种叶黄素,黄骨鱼的食物元素更接近自然状态,鱼身颜色更自然。而叶黄素主要来自万寿菊,是一种天然色素,不存在安全问题。”
阿学的说法也得到了某饲料生产企业负责人的肯定。“叶黄素不仅是饲料添加剂还是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清肝明目的功效。现在执行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的规定中,也提到在水产动物中可以添加天然叶黄素作为增色剂,是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