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无论水环境,还是养殖技术水平,都很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可能还要好于野生水产。
为进一步做好烟台市水产品 质量监管工作,宣传展示全市水产品 质量安全水平,自1月下旬至2月中旬,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开展水产品“清源”行动。连日来,本报记者跟随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深入到各县市区的海洋与渔业部门及一些水产养殖企业,对烟台市的水产养殖行业进行了探访。
水产品产量远大于捕捞量
年关将近,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红利市场上看到,市场上的海产品还真不少。除了鱿鱼、刀鱼、鲅鱼等冷冻水产品外,还有不少新鲜的水产品,品种丰富。
在一个黄花鱼销售摊前,记者问道:“你这个鱼是养殖的,还是出海捕捞的?”商贩犹豫了一下说:“这是海里捕捞的,刚刚从船上下来的……”至于销售的黄花鱼产自哪里,不同商贩回答不同,有的说是来自威海,有的则说来自连云港、浙江舟山等地。
“你想想,在当前渔业资源日益萎缩的情况下,除了中国对虾、半滑舌鳎、黑鮶等增殖放流品种外,捕捞品种主要为小杂鱼、虾蟹类、贝类。市场上的海产品为什么还如此丰富呢?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上大多数的海产品大多数来自养殖。”烟台渔政站市场监管科科长王亮向记者介绍。黄花鱼体呈长椭圆形,其头较大,背侧中央枕骨刺不明显,尾柄较细长。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基部2/3以上披小圆鳞;而该鱼鱼体则侧扁,背部稍隆起,略呈弧形,斜向前方,尾鳍呈楔形。“这显然是养殖的黄花鱼。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新鲜海鲜,多为养殖水产。”
来自市海洋渔业部门的数据,近年来,随着海洋资源日益萎缩,海洋捕捞水产的品种和产量都在不断递减。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殖水产的产量在不断稳定攀升。“据粗略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海洋养殖水产品占据烟台市海洋水产市场供应的80%以上。而在伏季休渔期间,除了冷冻水产外,养殖水产品在市场上的保有量更是高达90%以上。”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孙立东介绍。
烟台人看重“野生”而轻视“养殖”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养殖的东西,吃着不安全……可能是我们对养殖的水产,缺乏了解吧!”市民姜先生坦言。
“长期以来,烟台人有个特点,那就是多看重‘野生’而轻视‘养殖’。”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场与质量监管科的工作人员介绍,“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原因,既有烟台人的传统习惯问题,那就是守着大海,喜欢吃新鲜海鲜,不喜欢吃养殖鱼,同时烟台市民喜欢吃传统的海鲜,比如蛤、扇贝、海蛎子、黄花鱼、偏口鱼、刀鱼、鲅鱼、鲐鱼、扒皮狼、对虾、基围虾等水产,而对新型的大菱鲆、石斑鱼、三文鱼等养殖新品种缺少一些尝鲜精神,导致在烟台市这些新品种海产品,在烟台市销售并不理想,其中主要原因则是烟台百姓并不认可,同时也是对这些养殖水产品有一定的顾虑。一提起养殖水产,都会觉得不安全。”
记者了解到,大菱鲆、石斑鱼、三文鱼等新型烟台养殖水产,尽管在烟台不受待见,然而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烟台之外,却广受欢迎。烟台市养殖的大菱鲆、半滑舌鳎、石斑鱼、河豚鱼类高端水产品,在烟台本地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并不大,大部分产品都销售到外地,乃至国外。以大菱鲆为例,烟台市养殖的80%强的大菱鲆都卖到北京、上海哈尔滨、海南、广州、福建等地。而在烟台市流通的大菱鲆不足20%,而其中,在市场上流通的更少,主要销往酒店、宾馆等餐饮场所。
养殖水产品质量可能好于野生水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海洋渔业资源一直处于衰退状态,我们烟台老百姓的直接感受就是市场上的鱼少了。我国政府积*倡导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烟台市的水产品增养殖业得以迅猛发展,贝类、海水鱼、虾蟹、海参等养殖水产品越来越多地跳到了老百姓的餐桌上。
然而一提起养殖产品,不少市民谈“养殖”色变,认为养殖水产的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对此,山东省海洋资源和环境研究院王茂剑教授认为,“百姓对养殖水产存在误解,是对养殖水产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应优于所谓的野生捕捞水产品的质量,食用养殖水产品其实更安全。”
谈起原因,王教授介绍:“养殖水产品过程中的三个‘可控’,保证了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如今养殖水产品,其生产环境做到了可控,大多数企业都用**环保的循环水进行养殖,环境因素对养殖水产品质量的影响可排除。而在养殖生产过程可控,每个生产环节投入什么、投入多少、什么时间投入,相关状况如何都有记录,都可追溯,一旦出现差错或意外,可以补救或纠正。而外部因素的影响基本可控。如水源地出现环境污染,可以暂不进水,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绝不会让问题产品流入市场,进入百姓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