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学生上学的日子,一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
这些小摊点
校园周边“小餐车”多出自城中村
青龙寺以南,西影路小学对面的城中村——西安市雁塔区王家村,因为周边学校多,人流密集,成了附近餐饮小摊贩的聚集地。
每天上午11时许,摊贩们进进出出王家村,有外卖早点的收工回来,也有准备外出卖午饭的,令村口的通道好不繁忙。
华商报记者在村口简单统计,出自这里的小摊“美食”品种繁多,有“铁板里脊夹馍”、“台湾无骨香酥鸡柳薯条”、“烤面筋”、“土渣烧饼”、“麻辣烫”、“手抓饼”、“烧烤天下新奥尔良风味”、“烤鸡排、鸡腿、鸡翅”、“老北京糖葫芦”、“竹筒粽子”、“铁板炒”、“煎饼”以及各种米饭套餐。
走出村口,摊贩们便朝着各自熟悉的目的地而去,呼啦一下子消失在人海中。他们中的一些,将摊点设在学校附近,从城中村小作坊加工的各色食品,摇身一变成了“学生餐”。
小作坊卫生差,水池连着厕所
9月15日,晴天。上午10时30分,阳光刺眼,雁塔区王家村。
本就狭窄的村口过道上,一个大垃圾箱占了入村通道的近一半,散发着难闻的臭气。推着小车的摊贩们进进出出,遇到这个“大家伙”,不得不来回避让。
从入村通道进入,**排第二家出租户,临街一楼是门面房,其实就是外卖的操作间。只见一个男子右脚踩在锅架子上稳住灶头,左手垫着毛巾握着炒锅,右手掌一铁勺,吃力地翻炒着一锅土豆丝,而灶头前一两米外,便可见多处人畜便溺物。
菜品陆续出锅,有麻辣豆腐、炒豆角等。这时,一男一女把菜装入三轮车,准备运往别处。透过敞开的门面房,华商报记者看到,里面的操作间混乱不堪,食材被胡乱堆放在地上,屋内也没有悬挂任何证照。
从门面房旁边的大门进入院内,左手是散发着臭气的厕所,厕所连着水池,水池台面不足一平方米。水池里放着两个拖把、还有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菜盆,盆里放着削过皮的土豆,还有蒸米饭的锅,水池台面俨然就是一个临时菜板。
二楼的出租户说,他在这里住了五六年了,房租比较便宜,一个月200元左右。据其讲,他来租住时一楼的租户就在卖饭,菜食主要销售至西安交通大学南门附近。
“黑作坊”菜品,送到学校门口餐馆
这种黑窝点加工的餐品真的卖到学校门口去了吗?就在华商报记者半信半疑时,一楼外卖操作间有人吆喝起来:“你俩收拾好了么?赶快走么,都快11点了”。
记者看了看手表,时间是10时50分。这时,餐品被全部装入三轮车,刚才的一男一女坐上车,男的小心翼翼地驾驶三轮车出了村子,顺着青龙路向东驶去,华商报记者一直跟随着三轮车前行。
三轮车驶过青龙寺北门后,逆行由南向北驶入雁翔路,朝着南二环方向飞快而去,一路上和对面来的车辆几乎发生冲撞,等三轮车驶过南二环后,华商报记者一路跟踪,直到远远地看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南门的门牌。
三轮车在一家“锅巴米饭”门口停车,时间为11时5分。车上的一男一女把餐品搬进这家门店,摆放好准备迎接顾客。
华商报记者看到,门店外面放着一辆小餐车,餐车招牌上写着炒细面、炒饼、炒拉条、炒麻食、炒河粉、炒米粉、炒馍花、扬州炒饭、老干妈炒饭、鱼香肉丝炒饭等。
而前来就餐的大学生,对于这些食物的来源,全然不知。华商报记者将了解到的信息,随机告诉了同学们,其中多名同学表示怀疑,认为吃了多年的“锅巴米饭”不可能出自城中村黑作坊。但当华商报记者打开手机让同学查看照片后,多人觉得不舒服,其中2名女生直接把盒饭扔了,另外3人拒绝食用,同时表示会向同学们传播,也会向有关部门举报;还有3人,听完记者讲述后,其中一人没有在意,2人表示半信半疑。
当日中午12时20分,华商报记者离开该“锅巴米饭”门店,再次返回位于王家村的上述门面时,掌勺的男师傅不在,操作间大门紧锁。院子里的租户说,估计是去交大南门的门店了。
“美味关东煮”,**毛收入过千元
9月17日中午,华商报记者再次来到王家村附近的西影路小学,正值学生放学,学校门口的多个摊点被小学生围得水泄不通,“吃起来美得很,我尝你的!”“美得很,爽口!”,两名小学生买到冰镇饮料后,边走边互相品尝“美味”。
其实“美味”就是一男子临时勾兑的加冰块饮料,制作工具和原料被放在自行车上。华商报记者上前询问这些原料的进货渠道,该男子解释说:“我也是临时卖,临时卖!”说罢,推着自行车走了。
众多摊点中,一个挂着“美味关东煮”牌子的摊点引起了华商报记者的关注。摊贩是个年龄稍大的老人。
下午1时许,各种摊贩所准备的餐食被学生一抢而光,摊贩相互盘问着收入,看来生意不错。
“美味关东煮”老板也收拾好了餐车,骑着车慢悠悠地返回了。华商报记者原以为他就住在附近,便一直跟着他前行,谁知他经过了西影路、小寨东路、翠华路、纬零街、长安路,*后过了南三环消失在前往长安区的人流中。
他为何要长途跋涉从长安区前往王家村附近“做买卖”呢?据不愿透露姓名的另一个摊贩老板说,西安交大附近学校多,学生多,可以卖个好价钱,“能挣钱么!”
后来,记者见到了这个卖“关东煮”的老人。老人说,他家是长安区的,已经退休了,在家闲着没事干,老两口瞅准了校门口的生意,小摊本不大利润很高。他笑着说,今年生意比去年差,但整体上还不错,每天中午、下午卖两顿,他一个摊点每天大约有五六百元的营业收入;老伴的摊点在航天中学门口,每天卖七八百元,两个摊点每天毛收入一千三四百元,“我已经卖了四五年了”。
华商报记者粗略估算,假设夫妻俩日营业收入合计1300元,50%的利润率,则**的纯利润是650元,一个月出摊22天,一年除去学生放假时间,营业10个月的话,一年的纯收入也多达14万元。
街头快餐食品,大多来自城中村
实际上,在西安城区仅存的几个城中村里,无证餐馆、黑作坊已经形成一定气候,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临时在此落脚,人流量很大,生意自然不错。某种程度上,西安街头相当一部分中午的快餐食品,都来自这些城中村。
“就在村子里吃饭对了,便宜么,吃饱一碗面几块钱,出了村子一碗面都在10多块”,9月16日午间,在附近干活的民工一溜一串进了王家村,相互商量吃什么饭,也有学生三五成群进村就餐。
“我是太乙路小学的,每天中午都回家,有时在家吃饭,有时在餐馆吃,不一定,想吃好的就在餐馆里,父母不让在外面吃饭,嫌不卫生。”一个男同学说。而另外几名戴着红领巾的同学进入了“好再来面馆”,华商报记者也进入该餐馆,屋内有几位农民工模样的顾客等待上饭,店内没有悬挂任何证照。就餐同学说,他们都是附近学校的,有铁五小、西影路小学的。
华商报记者在王家村二组统计发现,该村子餐馆主要集中在4个巷子里,不完全统计约36家,面馆居多,炒菜、馒头、零食、油条等油炸食品,而其中一部分黑作坊看好了学校门口的市场,在作坊制作好原材料,带到学校门口去卖给学生。
高新区附近像沙井村等几个仅存的城中村,那里的小作坊,也是附近办公室职员、装修小工、学生午餐的主要供应者。一般都是在租住处做好送到街头或者写字楼下摆摊,主要供应卤面、盒饭、面条饺子等。
城管人员与小摊贩“相安无事”
学校写字楼附近的午餐市场已经形成,那么当下职能部门是如何监管的呢?
华商报记者在王家村、西影路小学一带调查的一周时间里,每天上午11时50分左右,只看见城管开着车身喷着“雁塔城管”字样的电瓶车如期而至,其他有关的职能部门连巡查都没见到。城管人员一般下车随便转转,占道经营的20多家“三轮摊贩”各忙各的,城管人员则在电瓶车里和熟人聊天,要不就蹲在马路道沿上玩手机,任由摊贩叫卖,油脂、垃圾、塑料袋扔得满地都是。
9月15日中午,华商报记者意外见到两名城管对一个卖盒饭的小伙说:“你不能在此摆摊卖盒饭,明天不要再来了,记住没?”小伙很纳闷地说:“这么多摊点你不管,就不让我卖?凭啥!”“不凭啥,你就不能卖!”
城管走后,该小伙很不服气:“我才来第二次,只管我,是我没交保护费吧?”他说,每次来时他用自行车驮二三十份盒饭,每份12元,中午能卖完,当问及他的加工店时,该小伙不愿意透露,“我也是给人家打工,挣个辛苦钱”。
这些临时摊点是否给城管缴费呢?与多位摊贩的交谈中可以探究一二。“城管也来管,但都是管生面孔,熟人就不太管,通过罚款都认识了,实在管得严的话,我们就连三轮车都给城管了,一个三轮车就值一两千元,扣走后继续再买三轮车,继续再出摊,轮流反复……”一位摊贩说。
“我们进城也要生存,他们管我们罚我们,才有收入奖金,但是不可能每天都罚款吧,罚一次款可以平安自由经营一段时间,挣得比罚款多得多,因此大家都成了熟人,怎么罚呀,大家都心照不宣”。
城管人员则抱怨说:“过去大家都怕市容,那时候真动手,后来社会舆论同情小商贩,指责管理者,上头要求也很严,我们只能维持基本秩序,不要太过分即可,至于食品卫生人家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