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应用大数据规制
研判总体形势,提出消费建议
本报山东讯 记者陈冠如 通讯员 颜成霞报道 近日,青岛市
报告显示,青岛市现有食品生产经营获证企业共88685家。今年上半年,青岛市食品整体抽检合格率达到96.3%,为历史*高水平。由于受资源、环境制约,外地农产品输入量约占该市农产品消费量的60%,输入性风险压力较大。
抽检结果表明,目前导致青岛市食品安全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非法添加、农兽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特征指标不达标。其中,45.91%的不合格食品是微生物指标超标导致,20.68%是由于食品添加剂超标,12.78%存在非法添加。
报告显示,在生产环节,小作坊的合格率低于获证企业近20%,是食品安全隐患多发业态;在流通环节,食杂店的不合格率*高,是问题高发业态,批发市场的不合格率*低;在餐饮环节,抽检合格率均在95%以上,总体安全水平较高,其中,食堂的不合格率*低,中小型餐馆的不合格率*高。
报告围绕当前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该市采取的相关工作举措,其中包括全市公安机关组建“食药警察”队伍、建立抽检结果批批曝光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