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
“十一”马上到来,吃顿好的自然少不了。可是,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一则消息称“
记者带着微博上的这则消息,找到了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曾小军。他表示,江西人因吃以上食物而感染寄生虫的案例非常少,但是很多市民依旧能在新闻报道上看到外省有的市民感染寄生虫,多是因为生吃及采用了一些民间偏方所致。考虑到季节性等多种因素,记者和曾副所长商量后,决定选择青蛙、石蛙、小龙虾、田螺、黄鳝、泥鳅进行检验。
■实验地点: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实验人员:研究所工作人员兰炜明
■解答专家:研究所副所长曾小军
龙虾取样
匀浆机捣碎
检查青蛙腿部
蛙类若有寄生虫 人感染可致死
实验:记者从南昌市场上买了4只青蛙、4只野生石蛙、2只本地石蛙,带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实验人员表示,想看青蛙、石蛙有没有寄生虫很简单,只需剥开蛙皮检查皮和肌肉之间、蛙腹部和腿部肌肉是否有白色物体,有可能成白斑状或是白线状,那些就是曼氏裂头蚴,寄生在蛙类里的寄生虫。如果有的话,只要仔细观察,肉眼完全能够看到。随后,实验人员对记者所购买的青蛙、石蛙逐只进行解剖,并未发现寄生虫。
解答:曼氏裂头蚴是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幼虫经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后或误食了裂头蚴,会引发曼氏裂头蚴病,临床上*常见的是眼裂头蚴病,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痛、奇痒或有虫爬感。因为它会在组织和脏器间移行,若是侵入脑、脊髓、眼部等,不能及时治疗的话,可致死、致残、致盲。
曾副所长说:“我省有家医院曾接收一名脑部寄生虫病患者,该患者是因为采取了民间偏方将蛙皮贴在伤口处加快伤口愈合所致。其实,这样做的风险很大。裂头蚴有可能黏在蛙皮处,贴在伤口处时,裂头蚴就可能通过伤口钻入人体,所以这个民间偏方*好别用。”
食用未熟小龙虾 人或成第三宿主
实验:小龙虾是备受南昌市民喜欢的一道菜肴。实验人员用镊子把记者从市场上买来的龙虾腮部一一取下,通过显微镜观察,并未发现肺吸虫。
解答:肺吸虫的成虫主要寄居于人、猫、狗等的肺脏里,虫卵随排泄物排出体外,进入水中发育并孵出毛蚴。毛蚴侵入的**宿主是淡水螺,从胞蚴生长成母雷蚴、子雷蚴,*后的尾蚴从螺体逸出;侵入第二宿主小龙虾体内,发育为囊蚴。若食用没有熟透的小龙虾,人体可能成为第三宿主。
“一旦进入体内,肺吸虫会在人体内移动,移动中可寄居于其他脏器。肺吸虫感染,会出现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常见症状,其余幼虫也会在人体内移行并寄生于其他脏器,随之而来也会产生如腹痛、腹泻、皮下包块等症状,若寄生于脑、脊髓,则可出现激烈头痛、癫痫、臆病等。”曾副所长说,“由于南昌市的小龙虾大多产自鄱阳湖,没有肺吸虫的传染源,一般不会感染。”
生吃黄鳝泥鳅 寄生虫可能下肚
实验:“棘口科吸虫*容易寄宿在黄鳝和泥鳅中。”实验人员用匀浆机将黄鳝捣碎,然后用胃蛋白酶进行消化,*后通过分样筛收集沉渣镜检后,没有发现寄生虫。实验人员用同样方法对泥鳅进行了实验,答案依旧是没有。
解答:曾副所长表示,现在有的地方有生吃冰镇黄鳝和泥鳅以提高身体免疫力的说法,或者就喜欢这道菜的口感,不过,建议市民*好不要采取这样的吃法,若是黄鳝和泥鳅感染了寄生虫,那么可能寄生虫就被你吃了下去。要知道,感染棘口科吸虫的患者,因成虫寄生于小肠上段、头部吸附黏膜,易引起局部炎症,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或者仅出现腹痛、腹泻或其他胃肠道症状,严重者有厌食、下肢浮肿、消化不良等各种症状。
吃了有“虫”田螺会得脑膜炎
实验:田螺和螺蛳,可以说是南昌夜宵摊上*“跑火”的一道菜。实验人员将田螺、螺蛳分别放入匀浆机捣碎,然后对其消化、分样筛收集沉渣镜检,*后没有检查到任何寄生虫。
解答:广州管圆线虫病又称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是因吃了生的或不熟的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螺肉而感染,幼虫寄生在中枢神经系统而致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脑膜炎、脊髓膜炎、脑炎或脊髓炎,脑脊液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曾副所长表示,针对在微博里出现的福寿螺问题,他们曾经进行过一次调研,发现江西居民没有吃福寿螺的习惯,而我省赣州地区虽然有福寿螺自然生长繁殖,但其自然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机会非常低。因此,只要做好健教和监测,可以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特别提示
食物应在100℃煮至少5分钟
曾副所长表示,大部分寄生虫病感染为机会性感染,或因生吃、接触等不同方式感染,本实验中的几种常见食物,均可通过“吃”而感染寄生虫病。虽然此次检查的食物未查到有寄生虫感染,但并不代表市场上卖的这些食物未被寄生虫感染。
“不过,寄生虫并不可怕,高温烹饪可以将其杀死,一般100℃煮至少5分钟,当然不同的食物煮的时间又不一样。值得提醒的是,高温爆炒就不一定了,因为可能时间不够或者受热不均等原因,会使寄生虫还存活。此外,市民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烹饪习惯,生、熟食物一定要分开,无论是盛装器皿还是切菜的砧板,都有可能在你不注意的情况下,给了寄生虫机会。”曾副所长说。
■信息日报记者赵婉露 文/图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