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
据海关公布的*新数据,中国2013年大豆进口量为6340万吨,创历史新高。进口大豆总量已达国产大豆年产量的5倍左右。外资压榨企业是进口大豆的主要需求方,他们倾向于进口转基因大豆。
作为一家生产玉米油的品牌企业掌门人,全国人大代表、西王村党委书记、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表示,"目前国内市面上90%的
所谓调和油,是指将两种以上经精炼的油脂按比例调配制成的食用油。一般会选用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棕榈油等等。在调和油的外包装上,消费者只能看到成分信息,对于各种食用油料在产品中的比例并未标注,调和油的成分含量和营养价值也不得而知。
"调和油从宣传概念上来说,是让各种油搭配起来更好,但这种说法的背后缺少国家油脂调配标准的支撑。"王勇告诉记者,市场价格较高的橄榄调和油、花生调和油很容易混淆视听,其中所含的橄榄油、花生油分量很少。
更让王勇担心的是,我国调和油中主要的成分是棕榈油,棕榈油近年来才由工业油转为食用油,其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甚至高过猪油,不利于身体健康,容易导致肥胖。方便面、炸油条等用的都是棕榈油。
对于调和油的配比,从行业标准到国家标准,无一涉及。王勇表示,在一刀切的标准下,企业缺少创新的动力。"目前的食用油标准只有一个及格线的门槛,只要能够线,其余的他就不愿意多去做了。质量再高,也还是一个合格产品。"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生产企业很难去推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因为高品质意味着高投入、高成本,而高品质所应该对应的高售价,却无从找到支持的理由。"创新,对于企业生存不言而喻,但王勇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下,*重要的是先立规矩。王勇表示,对于同一品类的食品,可建立不同的质量标准,通过分级,给市场明确的识别标准,让消费者在自己可承受的价格区间内,去选择更高质量的产品;通过分级,让企业有经济动力生产更高品质的产品。
他希望,将来的油脂标准不仅包括内在油脂质量,还应包括生产质量、生产工艺、生产装备等多方面标准。
"有些东西是仪器检测不出来的,在卫生不达标的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食用油跟我们自动化车间生产出来的油,在检测那关的结果都是合格。"有时候,王勇感到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