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流言加之公众缺乏认知,使得人们对于牛奶言论无所适从。对此,专家认为,"牛奶致癌"等言论不是科学主流观点,没有权威论证。
"牛奶致癌"缺乏权威论证
近日,一篇"牛奶送人类进癌症坟墓"的文章获网上大量转发。文章称,牛奶中的IGF-1易致癌,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岛素的生长因子是牛奶内的主要致癌物质;奶牛靠打高剂量的激素产奶。同时,牛奶还导致骨质疏松以及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概率。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IGF-1实为生物自身分泌的激素样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液体里,包括人体母乳。对于IGF-1是否直接致癌,学术界没有共识,目前也没有权威论证证明IGF-1是有害物质。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新审查报告显示,一名成年人每日体内的IGF-1含量为一千万纳克,人奶中的IGF-1含量为13至40纳克/毫升,市场上的牛奶样本IGF-1含量约2.45纳克/毫升。可见,牛奶中IGF-1的含量是很低的,从牛奶中获得的IGF-1的量跟人体内本身含有的量相比都微不足道。另外,经过加热、消化、吸收之后,食物中的IGF-1到达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每日摄入相当于牛奶240克的乳制品不会显著增加或降低癌症的风险。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对184个国家及地区的调查显示,在畜牧业发达的蒙古国,其前列腺癌、乳腺癌发病率为2.4/10万和8/10万,是发病率*低的国家之一。
此外,网文称,牛奶中的酪蛋白会导致乳腺癌。资料显示,酪蛋白广泛分布在天然乳类中。我国每人每天摄取的蛋白质有70克,酪蛋白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范志红认为,动物实验当中,酪蛋白用量非常大,日常喝牛奶远不可能达到这个数量,所以不能用动物实验来类推奶类的促癌效果。
中国饮奶量远低于欧美国家
网上流言称,奶牛靠打激素产奶,这一说法真实吗?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对媒体表示,奶牛在产下小牛后会自然分泌乳汁,不需要打激素。可能会给奶牛打的是生长激素,一般是"重组牛生长激素(rbGH",奶牛的产奶量因此会增加。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均认为,使用"重组牛生长激素"的牛奶是安全的。
对于牛奶导致骨质疏松、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几率,专家表示,牛奶中钙的量相当充足,有助于降低骨折风险,没有证据表明牛奶会加快钙质流失。欧美国家人群由于饮食习惯摄入过多乳制品,钙、饱和脂肪、各种激素积少成多,会产生副作用,其中就包括促进前列腺癌,引发健康问题。
专家表示,*关键的原则仍是平衡膳食。中国人食用的
理性适度消费牛奶
中国营养学近20年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人均日饮奶量只有44毫升,全国平均水平只有20毫升。专家指出,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牛奶喝多了会怎样,而是喝得不够的问题。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把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列为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中国营养学会及美国农业部的膳食指南也都推荐牛奶为优质蛋白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没有必要神话牛奶,就把它作为普通食品中的一个选择,以平常之心看待就可以,既不用神话,也不必妖魔化牛奶,需要理性适度消费。
而对于再三传播的流言,顾中一表示,有些流言来自部分学者的观点,并未被学界广泛认可,还是要相信主流科学和权威机构。此外,"牛奶致癌"的观点符合素食、食品安全不信任人群的心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