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的一家客家菜馆,老板主动拿出一桶油,向正在用餐的客人介绍该餐馆用的是自家榨制的茶树籽油,无"黑心油"之虞,让食客放心。
这样的担心源自10月爆出的
"黑心油"一波未平,台湾媒体又接连爆出
接二连三的风波不断挑战民众对
从今年3月至11月,台湾社会发生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例如3月份的毒淀粉事件、6月份的高雄、屏东病死猪肉加工后供人食用事件,以及8月份的以甲苯擦拭餐盒事件。
台湾中华美食交流协会荣誉理事长、资深厨师许堂仁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不少台湾饮食业者选择自己栽种蔬菜,或是雇佣农户种植**的食材。"未来3到5年,这肯定会成为大趋势。"
他说,自己的餐厅每周都会从新北市乌来采购蔬菜,这些蔬菜都是雇佣当地农户专门种植的无机健康品种,价格贵些,但是餐厅靠此打出品牌,顾客也愿意多花些钱。
台湾的食品安全监管在进步这也是事实。台北市民萧开平医师说:"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很好地警示大家要改进,危机就是转机。"
台湾卫生事务主管部门11月启动"油安行动",扩大稽查市售食用油脂产品原料及添加物标示情况,并和农业主管部门一同扩大对"问题奶"的抽检,两部门都表示,如果检出违禁成分,未来就会将该成分列入常规检测项目。
在行政处罚方面,农、卫主管部门都表示要重罚不法商家。负责牧场端管理的农业部门表示,如果奶农有违法行为,会处以6万到30万新台币的处罚,如果是累犯,处罚可高达250万新台币。
台湾消费者文教基金会(简称消基会监察人徐则珏提议由消基会对不法厂商进行公益诉讼,剥夺违规厂商不法收入,并用诉讼所得经费成立消费者保护基金。
徐则珏认为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持有发票的消费通常仅占少数,所以真正能完成退费的并不多,导致黑心食品生产经营者损失有限,甘愿铤而走险,因此剥夺其不法收入至关重要。
"要加强食品的源头管理".国民党民意代表王育敏强调,"在这方面台湾过去的做法比较被动",不管是出厂还是进口,添加的原料都是由监管部门来查。现在则要求厂商自己主动送检。食品厂商需将原料主动送第三方实验室,然后拿出检验合格报告给监管部门,证明原料没有问题。但监管部门事后还是会在市场上做定期的抽查。
她建议同业工会加强内部相互督促,"一旦有一家出问题,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心下降,减少购买,真正的损失是所有业界同行都要承担的,"王育敏说。她认为经过这一波事件之后,法规会不断规范,民众的意识有所觉醒,很多食品大厂会慢慢改进,"我相信这方面台湾未来会越来越好。"(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田颖 查文晔 何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