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以上”,这是近年来我国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连续监测的合格率。“低于50%”,这是
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主要原因是公众对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食品等事物的认知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从“无知无畏”到“无知有畏”,再到“有知有畏”,*后也是*好的阶段是能做到“有知无畏”。无知者往往不知深浅,无所畏惧,有一句俗语叫“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吃得更加“讲究”。近年来,“毒大米”、“毒牛奶”等事件的爆发,病从口入,让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有了更多的担心,稍有风吹草动容易草木皆兵,宁可信其有,以至于对于一些食品无知者有畏,一知半解者也有畏。如引起恐慌的“毒香蕉”、“毒橘子”风波,个别媒体报道大面积香蕉感染了号称“香蕉癌症”的巴拿马病,但并没有说清楚巴拿马病毒是否会影响人类健康,也未表明成熟的香蕉是否带“毒”。结果是香蕉严重滞销,不仅让种植户损失惨重,也让人们在面对卖相好的水果时半信半疑,甚至望而却步。
冷静分析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看到大多数事件被放大的原因在于科学事实与媒体和消费者认知之间的不对称。有知者,才可能理性看待、科学甄别,不信谣传谣,即“有知无畏”。要让公众对食品质量安全“有知”,**需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比如奶粉,其生产过程、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结果等都可以向全社会公开。其次需要及时回应有关质疑。对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有关监管部门要及时拿出科学、客观、有充分说服力的数据和报告,食品企业也要积*配合。第三,媒体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在全媒体时代,媒体既要发挥监督作用,又要考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为了博得眼球而夸大其辞,更不能报道虚假信息甚至谣言来误导公众。第四,需要更广范围的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在今年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中,一些权威部门印制了大量科普小册子,免费分发,各地也纷纷举行科普知识展。然而,这还不够,食品安全宣传应该成为常态,应该更多地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实现从中小学生到农民工的全覆盖。
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监管部门、食品行业从业者、专家、媒体绝不能责怪公众无知,也绝不能用“无知”来作为忽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挡箭牌。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认知,是社会共治、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