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即将进入坐果期的
猕猴桃长"鸭嘴"
是因为使用了大量
专家认为,猕猴桃长成"尖嘴"或"鸭嘴"型,主要跟品种有关
猕猴桃因为富含维生素C,而深受大众特别是女性朋友喜爱。但是,小小的猕猴桃*近却裹挟于各种流言中。
流传*广的一种说法是:不要挑选"鸭嘴"猕猴桃。因为,"鸭嘴"猕猴桃是使用了大量激素,"尖嘴"猕猴桃是少用或不用激素的。
另一种说法是:猕猴桃整体软硬一致,是没用激素的;只有一个部位是软的,其他地方是硬的,则是用了激素。
这些流传很广的说法,是人云亦云的谣言,抑或是具有科学性?我们特别邀请权威专家予以解答。
"鸭嘴"猕猴桃
是因为使用了激素?
记者登录百度,输入"鸭嘴猕猴桃"查询,跳出的相关页面还真不少,粗粗浏览,"猕猴桃好不好,看看嘴型就知道""猕猴桃应选尖嘴才够甜"等说法非常普遍。
有一条网上信息转自河南一家大众媒体称:"猕猴桃要选头尖尖像小鸡嘴巴的,而不要选头扁扁像鸭嘴的,后者多是用了激素。"
网友"haihepaopao1"在百度贴吧上留言:"咱们这儿卖的都是鸭嘴的猕猴桃吧。难道都是打激素的?……原来我长这么大吃的都是打激素的猕猴桃,都是扁嘴的。"
网友"青年拉啦啦"马上回帖:"对的,现在没有安全的东西,除非啥也不吃。"
网友"你说我不想见你"则发帖说:"幸亏我不吃猕猴桃。"
郑州的网友"谁在溺爱VIVI"发帖感叹:"买了一堆鸭嘴猕猴桃,哭了!"
不过网友"fengfeixue0219",自称是一位植物分子生物学在读博士,则提出不同意见。"fengfeixue0219"说:"**明确下这个'嘴'是什么。这个'嘴',说白了,就是猕猴桃开花时候柱头的着生部位,它的形状和果实生长的外形有关;而膨大剂种植物激素会使整个果实增大,和果实的形状则没什么关系。尖头的形状应该是品种和生长状况决定的。因此用猕猴桃是'尖嘴'还是'鸭嘴'来判断是否使用了激素并不靠谱。"
猕猴桃软硬不一致
也是使用了激素?
流言的另一个样本--通过捏一捏软硬一致、软硬不一致,来判断猕猴桃是否有激素。
有多位网友认为,"猕猴桃是否用大量激素,要用手轻轻拿捏,质地软硬一致的猕猴桃,少用或不用激素;而一部分软,其他地方硬的猕猴桃,则是使用了大量膨大剂。"
这种说法,在网上也颇有市场。
流言
植物激素让猕猴桃口感变差
但是,植物激素就好比"双刃剑".它让猕猴桃个头变大、提早采收期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病。
**,猕猴桃的品质下降,本来风味很好的猕猴桃,口感变得又淡又差。
另外,猕猴桃的耐储性下降。好的猕猴桃,采摘下来后,室温下能存放20天乃至一个月。而植物激素处理过的猕猴桃,存放时间缩短。比如植物激素处理过的"红阳"猕猴桃,有些只能存放三五天,可能就糜烂掉。
使用过植物激素的猕猴桃,果肉变得疏松。以"红阳"猕猴桃为例,一掰开,其果心空心变大。
谢鸣*后表示,国家没有禁止使用"大果灵",但是对其剂量有严格的控制。
不要选异常大且畸形的猕猴桃
如何判断猕猴桃有没有喷洒植物激素?谢鸣也教了读者几招。
**种,判断个头。果实异常大且出现畸形,怀疑可能喷洒植物激素。
第二种,判断果肉。正常的猕猴桃,肉质缜密;而使用过植物激素的猕猴桃,往往果肉疏松。
第三种,判断软熟和软化的速度。没有用植物激素的猕猴桃,在室温条件下,一般软熟缓慢;如果软化迅速,甚至马上软得一塌糊涂的猕猴桃,怀疑可能喷洒植物激素。
第四种,判断口味。正常的猕猴桃,一般风味佳;果肉寡淡而无味的猕猴桃,怀疑可能喷洒植物激素。
第五种,用一个瓢羹或刀,刮掉猕猴桃外面的褐色表层果皮。如果皮下出现异常的深绿色,怀疑可能喷洒植物激素。因为植物激素具有护绿或保绿的作用。
权威发布
粉碎
尖嘴或鸭嘴,跟猕猴桃品种有关
谢鸣,浙江省农科院专门研究猕猴桃的权威专家。
对于猕猴桃出现"鸭嘴",是因为使用大量激素导致的说法,这位专家听后笑了起来:"这有点牵强附会,没有科学依据。猕猴桃的尖嘴或鸭嘴形状,主要还是跟猕猴桃的品种有关。比如说,'金果'猕猴桃的果顶,本身就呈现鸭嘴状,这是其品种固有的特性,与激素没有任何关系。"
猕猴桃品种复杂,可以说是诸多水果中品种*多的水果之一。比如"金果"猕猴桃,品种引自新西兰,英文名叫"Hort16a".国内翻译成"金果".
按照果肉的颜色分类,猕猴桃可以分成黄肉类、红肉类、绿肉类。"金果"就属于黄肉类。
国内有一些猕猴桃生产者,喜欢使用植物激素,比如"大果灵".每年5-6月,猕猴桃树坐果以后,农民在幼果上使用"大果灵"处理猕猴桃幼果。
一旦使用"大果灵"后,猕猴桃生长速度加快,且个头不断变大。"比如一种叫'红阳'品种的猕猴桃,一般果重60克-70克重;如果使用了'大果灵',其单果重能达一百余克。"
使用"大果灵"后,能让猕猴桃提早成熟。比如"红阳"猕猴桃,正常的要等到9月上旬才开始采收;如果使用大果灵,"能提早约半个月成熟。"
对于猕猴桃的软硬不一致问题,谢鸣解释,跟激素关联度也不大,往往主要是猕猴桃软的地方受过机械伤或被虫叮咬过。 □本报记者 洪慧敏/文 黄昕/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