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科院专家:云南4年连旱几成定局

百检网 2021-11-15

  2013年的云南,4年连旱已成定局。干旱的再次来临,不仅影响到了生产生活,也让自然环境再次遭遇了重创,人们再次深受干旱之痛。

  现任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国家水利部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社科院院长助理的郑晓云研究员,在旱困云南的2010年年初,带领专家组成员赶赴云南各旱区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云南3年旱情的详实调研报告。

  他认为,今年旱情依然严峻,连续4年干旱已成定局。治理干旱若依旧采取因旱治旱的短期行为是不行的,“必须做好长期准备,通过建立应对旱灾长效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云南干旱治理及修复工程规划等一系列举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决之道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制定干旱治理规划

  2012年底,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干旱研究专家组在云南调研时对郑晓云领导的干旱课题组从多角度综合研究干旱影响及治理给予了较高评价。

  省社科院专家们的研究表明,干旱的成因是综合性的、长期的,应从多角度来研究干旱,4年连旱凸显出了几方面的主要问题,解决之道则是制定出有效的治旱长效机制。郑晓云提出,治理云南干旱需要有新的思维,而不是因干旱而治干旱,要建立长效机制。

  找出短板

  用水结构不合理 用水效率低

  云南省的水资源利用率非常低,2010年水资源利用率仅为7.6,其中农业的用水效率仅为48.99元GDP/立方米。相关资料显示,自干旱以来,许多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采用滴灌技术,2009年大旱时,全省大力推进五小水利建设,仅水窖就已经修了300万个。但是,郑晓云认为,在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方面和建设五小水利设施方面我省仍有欠缺。

  郑晓云说,国外家庭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非常先进。云南农村收集雨水的方法单一,效果不好。今后要推广雨水收集的技术,提高利用效率。“300万个小水窖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我们不仅要把水窖建进每个农户家中,还要建进田间地头,建1000万个小水窖是云南解决干旱问题的重要目标。同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工业节水技术。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从水资源利用情况分析,2010年云南省因旱灾用水总量下降了3.4%,其中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减少了71.3%和11.3%,但是工业用水却增加了15.3%。保持工业持续发展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但工业发展对水的刚性需求,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也加剧了干旱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因此,如果不改变当前的发展方式和技术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还将进一步加剧,旱灾的出现存在一定的必然性,旱灾也将存在一定的长期性。

  缺乏防灾减灾准备和应对能力

  “缺乏防旱减灾准备和应对旱灾的能力是旱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关键。我们只有做到未雨绸缪,才能抗旱胜利。”郑晓云认为,干旱是一种难以把握、缓慢发作的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国际经验显示,正确认识干旱的长期性,改变当前的干旱管理,树立长期防旱减灾的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预防性的风险管理,能有效抵御旱灾风险和降低危害,这是云南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提出建议

  建生态补偿机制 或设资源环境税

  “目前**应解决各级干部对干旱危害性及长期治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并尽快制定应对旱灾的长期规划,实施相关的治理工程,建立国家层面上的生态补偿机制。”郑晓云认为。

  如何建立一个应对旱灾的长效机制呢?郑晓云认为,应对*端气候灾害长效机制包括组织机构、制度保障、财物保障、技术保障、环境治理等内容,“我们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尽快开展这项工作。各个州市、县(市区也应该尽快制定各自的方案。”

  开展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他认为仅仅依靠云南省自己的财力和中央的临时补助,是无法完全解决云南当前和今后长期的生态修复、抗旱和旱灾的后期治理问题的。建议将国家框架下的生态补助机制的建设作为云南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财力支柱,由中央政府协调建立国家层面上的生态补偿机制,目前重点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是珠江和金沙江两条河流流域。或者设立资源环境税,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分,根据各省区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和责任,加大中央财政对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

  “云南4年连旱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防止进一步的干旱及干旱修复工作不仅艰巨,而且影响到中国西南的生态安全。云南应当制定《云南干旱治理及修复工程规划》,并探索将其纳入国家规划的途径。”郑晓云建议,可以探索结合2011年国务院分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工程,每5年统筹解决若干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民生改善、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问题,根据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实施时序,按年度安排投资数额。优先启动西部地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工程,将云南干旱治理纳入规划的内容。

  一家之言

  停止破坏森林资源

  “干旱是自然现象,但肯定与人类的行为有关系。”郑晓云认为,干旱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郑晓云说:“砍伐森林会导致水汽难以输送、难以形成降水、土地难以蓄水,于是持续干旱。目前,云南除了短期应急使用存储水和获取地下水源之外,还应该立即停止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尽快修复被严重损害的森林生态系统。”

  担心因干旱致贫

  郑晓云等专家发现,持续干旱造成灾区水资源的*度缺乏和农业经济的大量损失,已经无法维持当地农民的生存,不少村寨的农民把外出作为解决生存的**途径。

  专家组曾考察的昭通市是劳动力输出大市,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在外打工,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抗旱救灾人力严重不足,又缺乏资金和物资,不能有效组织抗害救灾,为了解决吃水和生存的问题,不少村寨出现举家迁出到城镇打工,甚至是全村迁出打工的现象。

  郑晓云分析称,云南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城乡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应对灾害的能力较弱。持续干旱,会导致城乡居民生活成本增加,生活质量下降,尤其是对农村居民影响较大,致使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中非贫困的居民陷入了贫困,贫困的居民更加贫困。

  玛雅人被干旱击垮?

  “很多人认为不下雨就是干旱,下雨了旱情就解除了,这其实是个误区。”郑晓云指出,干旱就像一台大联动机,当一次特大旱灾袭来时,它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能是深层次的、多方位的,它不仅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也造成影响。

  郑晓云说,有媒体曾经报道过一项研究重新定义了“玛雅之死”,研究大胆地提出:曾经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迅速衰落的真正原因是干旱。科学家使用氧的同位素和石膏作为指示气候变化的物质,“读”出了1000年前玛雅时代降雨量的变化。发现只要遇到“世纪干旱”,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玛雅人勉强撑过了前两次干旱危机,但当第三次大旱降临时,玛雅人被彻底击垮了。(统筹 李荣 首席记者 邓建华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