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散令"能否堵住"
新华网昆明7月10日电(记者 袁雪莲为了防堵"地沟油"流向餐桌,云南昆明市近期出台"禁散令",全面禁止
昆明重拳出击防堵地沟油
自5月以来,昆明对全市2.8万家餐饮企业实施"禁散令",全面禁止散装油进入餐饮行业。"禁散令"封堵的散装油,包括来源不明、资质不齐和包装标识不全的所有食用油脂。这也意味着,用铁桶、塑料桶"打油"的传统方式,将不再允许出现在餐饮行业。
"绝大多数地沟油,都是借助散装油这一渠道,流向餐饮服务环节。"昆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云海说,"禁散"就是要堵住"地沟油"进入餐饮行业的通道。同时,也可以避免散装油在灌装、运输过程中产生污染,形成安全隐患。
为了顺利推进"禁散令",昆明市成立了杜绝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成员由公安、城管、质监、工商、食药监等职能部门组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并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通气会,互相通报监管线索及办案进展。
"比如食药监部门在检查餐馆时,发现来源不明的食用油脂,就会通报给工商部门,工商部门查来源时发现企业涉嫌违法生产,就会告知质监部门。"张云海说,各职能部门信息共享、无缝对接。
此外,昆明食药监部门还要求餐饮企业建立食用油脂进货索证、使用和处置台账记录制度,规范餐厨废弃物及废弃油脂的流向记录。所有餐饮企业还签订了《杜绝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承诺书》,承诺坚决不采购和使用"地沟油""潲水油"等散装油脂。
一纸禁令能否落到实处
"禁散令"至今实施两月,效果如何?记者走访了昆明市几家中小餐饮企业,看见每家餐馆显眼位置均贴上了承诺书与举报电话。有些餐馆还在出菜口张贴"红榜",标明"本店使用精装桶装油",部分餐馆则直接将食用油摆在收银处,以供顾客监督。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附近一家快餐店老板告诉记者,以前店里一直都用7元一斤的散装油,现在改用11元一斤的"黄金鼓"牌大豆桶装油,折算下来每份盖饭成本增加了3毛左右。虽然成本上涨,但他表示愿意接受:"一来用散装油罚款罚得重,没必要冒这个险;二来消费者吃得放心,餐馆也用得放心。"
既然成本上涨,是否有餐饮企业"换桶不换油",将散装油倒在品牌油桶内继续使用?张云海表示,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食药监部门在检查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把关:一是感官鉴定,查看瓶盖是否松动、外标签是否具备、油料是否纯净;二是索证索票,要求企业提供油的检验报告书和购油发票,依据票据清点现货,看是否吻合对应;三是对比鉴定,将厨房使用的油与库存油进行对比,看两者是否存在差异。
昆明市食药监局抽检数据显示,8000家抽查餐饮企业中,有5家餐馆还在使用散装油。"6月份以来,我们加大了处罚力度,餐饮企业使用散装油,货值1万元以下一律处以5万元顶格处罚。"张云海介绍。
记者调查了解到,市场上依然有散装油销售。在昆明市篆新农贸市场一家粮油销售店,记者询问是否有散装油卖,老板警惕地答道:"14块一公斤,自己拿瓶来打。"看到店内角落里摆着几个黝黑的大油桶,记者想要凑近查看,老板赶忙阻止说:"都是菜籽油,你拿了瓶再来装,要多少有多少。"
管住出口也要管住入口
据不完全统计,除昆明以外,北京、海南、青岛、西安、乌鲁木齐等多地为防堵"地沟油",也都明令禁止散装食用油销售。云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专家柴剑波表示,由于我国尚未出台"地沟油"检测标准,所以各地只能采取禁散这样的"笨办法",来防止"地沟油"流向餐桌。
业内专家介绍,餐饮服务单位的餐厨废弃物,经过非法提炼与加工,形成了"地沟油",然后又通过"回收油""潲水油"等散装形式,重新流向餐饮企业的餐桌。柴剑波认为,"禁散令"只是堵住了"地沟油"的出口,要斩断"地沟油"的黑色利益链条,必须要管好"入口",即餐厨废弃物。
事实上,为安全处理餐厨废弃物,昆明市去年底专门出台了《昆明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由特许经营单位对餐厨废弃物进行收集、运输、处置,一部分用于资源化利用再生产,比如生产肥皂、生物柴油,不能进行资源化利用的进行无害化处理。
记者走访了昆明市区弥勒寺周边的几家餐馆,看到有人正从厨房将泔水桶往外运。"泔水能干嘛,抬回去喂猪呗。"一位正在抬泔水的人员告诉记者,自己的养猪场与附近几家餐馆都有"合作",每个月付给餐馆老板一点钱,就可以将餐馆收集的泔水运走。
张云海坦言,昆明虽然出台了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但不可能一步到位,目前基本做到废弃油料交给有资质的企业做生产肥皂、生物柴油,但是泔水之类的餐厨废弃物主要还是由私人回收用以喂猪。当前,昆明也正在积*筹建无公害的垃圾处理站,建设无公害的饲料厂,逐步规范所有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