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琦
一条称“
马梅说,他们检测的是水源水的数据,不代表自来水的情况。而且,雌激素含量很低,是“纳克每升”数量级,“没必要有这么大的反应”。
事实上,由于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检测精度大幅提高,原来浓度很低而无法被检测到的物质也能被检测出来。因此,“检出”并不一定指环境中这类物质增多。理论上,只要检测手段无限先进,任何存在的物质都能被检测出来。从环境监测角度讲,如果提到“未检出”,则必须要给出检测方法和检测限,否则是不科学的。
马梅研究组在松花江、辽河、海河、长江、淮河、珠江等6个主要水系采集了23个水源水样,采用重组基因酵母的测试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这些水样都表现出明显的雌激素效应。
之前没有科学家用生物方法来评价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效应,马梅等人此次进行了首次尝试。“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专门针对雌激素的标准,从生物反应的角度去反映雌激素污染的状况,比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更科学、更全面、更综合。”这是此项研究的初衷——为中国水源水雌激素检测评估提供一种新方法。
“研究本身只是作了一个水样检测,并没有分析来源。”马梅补充道。
他们将检测数据与国外的类似研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跟西方国家的水源水相比,我国水源水中的雌激素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欧洲国家相对较低,这得益于其成功的环保政策和先进的治理技术。“完全没有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
目前环境中的雌激素浓度,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远低于其他环境因素。专家研究环境雌激素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影响还仅局限于实验室,且投加的浓度很高,一般在“微克每升”数量级,是水源水中浓度的几千倍或更多,目前尚未有研究确证“纳克每升”这样低浓度的环境雌激素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影响。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仅仅只是猜测可能性。
“水源水与自来水不是一回事。”马梅一再强调。
在水处理过程中,采用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包括各种氧化、吸附环节,如臭氧、紫外、活性炭等处理方法,会使包括雌激素在内的污染物含量大大降低。特别是像一些大城市,给水技术已属较高水平,经过各个步骤、多种手段之后,喝到的自来水是安全可靠的。
对于雌激素这样的新型污染物,目前还没有相应的饮用水标准,不仅中国没有,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没有。专家表示,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慎重的过程,对于像雌激素这样没有研究清楚的污染物,随意制定一个限值过于草率。
记者注意到,将于今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将原有35项水质指标提高到106项,指标限值更加严格,其中也包含了双酚A等环境雌激素指标。
有关专家称,饮用水新国标106项监测指标,对人体是有安全保证的。在达标合格的情况下,雌激素的含量比较微量,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