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生产日期的薯条、面粉做的牛肉干流向农村
不喷药的蔬菜自己吃 喷农药的卖给城市
食品不安全链条上城乡互掐
培训生 刘彦朋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大名县,春节假期回去,免不了绕着周边地市走亲访友。
我先后走访山东菏泽、聊城等地,发现"聪明地"傍着**、廉价低质的小食品,在农村随处可见。
"德夫"巧克力豆、"coca"气泡糖、"吃点好"威化饼、"娃娃哈"汽水……可谓五花八门。
"一个乡镇工商所才两三个人,日常的杂事就很忙,谁有空下来看我们在卖啥。"山东菏泽的于魁曾在农村开过15年小超市,对此深有体会。
只要能挣钱,叫啥名都敢
要不是前年他把粗制鞭炮卖给表弟,炸伤表弟左眼,于魁的小超市或许现在还开着。这个春节,他至少会有近万元入账。
"干了15年,这一片我的生意一直*好。"45岁的于魁笑着说,直到2010年元宵节,他一直觉得在家开店赚钱要比外出打工好得多。
2010年农历正月初八,于魁批发了几十捆菏泽城郊一家厂生产的烟花。4天后,表弟从他那拿走了两捆。
正月十六晚上,表弟拿出一捆,准备在自家屋顶上点燃。"他拿着点燃的烟刚接触引线,都没来得及看清引线着没着,烟花弹就爆了。"于魁说,表弟因此左眼受伤,前后花费10万多元。
起初急着给表弟看病,顾不上找鞭炮厂索赔,等他联系那家鞭炮厂时,早已人去楼空。
后来于魁看了看自家小超市的货,有隐患的不仅是鞭炮。
于魁说,现在也一样,仿冒和假冒的小食品特别多。都知道"好吃点"是**饼干,农村小超市卖的却是"吃点好",除了商标字字体、颜色完全一样,包装底色也大致相同,**眼看上去都会认为是"好吃点".有些牛肉丝、牛肉干,掰开一看就知是面粉做的,连根肉丝都没有。
一款名叫"薯1薯2"的薯条,写着"保质期六个月,生产日期见封口",但封口看不出生产日期,2011年的12个月份全有。
于魁说,这些从6克到30多克不等的小食品,卖1至5毛钱不等,但多数成本只要几分钱,有的孩子**就吃十几包。
吃的东西也造假 迟早要出人命
2010年夏天,于魁家中发生变故,再加上劣质鞭炮对表弟造成的伤害,于魁把小超市转给了别人。
"吃的东西也仿冒、造假,我觉得迟早要出人命。"于魁说,他担心的事第二年就在相邻的聊城发生了,电视报纸都有报道。
2010年11月6日,聊城临清市烟店镇康庄村6岁男童小泽和两个姐姐在村里小卖部买了两盒小零食,一盒赠品是一支小"唇膏".
三个孩子都将"唇膏"擦到了嘴唇上,两个女孩嘴唇黑紫、不断干呕,打了针恢复正常。第二天凌晨2点,小泽进入半昏迷状态,随后在送往临清市医院的路上去世。
怀疑唇膏有问题,陈兰霞将"唇膏"擦到小狗嘴上,几小时后,小狗就死了。
当地相关部门调查结论显示,小泽的死与"唇膏"有关,准备对小食品生产商采取措施时,发现商品包装纸上印的是假地址。
于魁说,"唇膏"事件不是**例,也很难是*后一例。今年1月5日,齐鲁电视台记者调查说,在沂水县东河北村的一所小学门前,没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厂址厂名的小食品随处可见。
小作坊打游击 工商难监管
于魁说:"小食品多数由厂家送货上门,只记他们一个电话,也从没有看过他们的营业执照或者生产许可。小超市关心的只是卖不完是不是能退货,返利高不高。几乎不想这个东西吃着放不放心,会不会吃死人。"
有些店主也知道这些仿冒的小食品的危害,但又不得不卖,因为它们便宜。正品没几个农村孩子买得起。
负责督查乡村零售商的乡镇工商所也很无奈。
"一个乡镇工商所,才两三个人,日常杂事忙得团团转,有些乡镇几十个村,数百家小超市,根本顾不上下去检查,从农村有小卖部、代销店开始,一直都这样。"邯郸市工商局一位工作人员说,对农村小型零售商的监管缺失,是长期性的。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厂家,多是隐藏在城乡接合部等偏僻地域,查处难度也很大。
于魁套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说,彻底让伪劣小食品淘汰出局,还得靠市场,农村有钱了,大家都能认清冒牌假货了,假冒小食品就卖不动,没钱赚,他们肯定自动退出。
菜农自家**菜从不喷药施肥
乡村孩童吃着多数从城里来的伪劣小食品时,城里人也不得不接受来自农村的农药残留超标蔬菜。
在河北大名县与山东莘县交界处,菜农曾海运说,仅豆角这一种,就要打杀虫、杀菌、杀螨等好多种农药,甚至还得加上增产药。
"人吃的药还三分毒呢,更别说农药了。"种了17年蔬菜的曾海运说。
与曾海运同村的曾辉说,现在种菜有个怪圈,用的农药、化肥越多,产量越高,卖的钱越多,但成本也越高。为了把投入的钱赚回来,就得再多用农药、化肥,有的土地都有抗药性了,化肥和农药一年比一年用得多才行。
曾海运说,确实有菜农会专门辟出来一小块地,种**自家吃的菜,不喷农药、不上化肥。"特别是蘑菇,简直就是用药喂起来的,不仅用药量大,药味道很像敌敌畏,而且来路不明,我们这边种蘑菇的人,从不吃蘑菇,不吃自家种的,也不买别人的。"
"一个村只要有一两家养蘑菇的,村子里知道蘑菇是怎么养出来的之后,基本上全村人都不敢吃了。"曾海运说,这说法一点不夸张。
在当地,一种名叫菇丰双效灵的农药很受欢迎。药瓶上只写监制单位是福建省菌肥所,没有生产厂家。上面写着"*高能增产50%",能给白色菇增白,有色菇增色。
药瓶上还写着专利号955027613.2,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检索,网站提示并没这个专利号。
曾海运说,别的蔬菜都有老牌子农药,质量应该没问题。但很多蘑菇用药,就像这个菇丰双效灵,基本上可以断定是三无产品。(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于魁、曾海运、曾辉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