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敏
关注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学生的营养健康,既是社会共识也是时代发展必然,营养改善计划可以说是一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大好事。然而,好事的推动也引来了善意的质疑,很多人认为在当前居高不下的物价下,3元钱的
孙光奇的解释可分三个层次,一是3元钱的标准与试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二是3元钱是补助而不是全包标准;三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3元钱的营养改善补助,另外还享有其他补助。应该说,解释得很详尽,打消了大多数公众心头的疑虑,可是部分公众仍有疑问,那就是就算3元钱的补助标准完全能够换来一顿营养午餐,可怎能保证中央财政拨付的这笔钱能够*终落在学生头上呢?想想也真是,中央的补助资金确有被雁过拔毛挪作他用,或者学校食堂通过提高价格变相侵吞补助等各种可能。不过,这已经不是营养膳食补助标准高低的问题了,而是如何监管使用好资金的问题。试想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如果不能做到公开透明,即便补助标准再高,也很可能跑冒滴漏到他人的嘴里,让营养午餐变了味。
事实上,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安全风险大。涉及中央、省、市、县、乡5级,从生产到流通,做到*后分餐甚至后面的监督、宣传也涉及很多环节,不管哪个层级、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政策效果。而政策的制定和推动者显然对这种危险早有警惕并拟定了应对之策。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田祖荫1月5日透露,县一级政府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行动主体和责任主体。对县一级要求包括:建立县、乡、学校各级和各相关部门的责任体系;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明确本县域内出了事故怎么办;编制学校供餐方式一览表,要把县域内所有的学校分不同类型,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每一个县都要设立举报电话;建立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防止虚报冒领、防止贪污浪费,切实保证这些钱用到孩子身上。
如此,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制度设计考量可谓周密,现在的问题就看执行力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