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据经济之声报道,伴随着国内乳品消费的持续升温,我国乳品企业动作频频,他们逐步将手伸向海外,通过各种运作,整合奶源。为何众多企业要出海挤奶?海外落地加工、海外并购是否已成行业趋势?中央台记者张奥报道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很多乳品企业对国内奶源质量存在担忧,他们要么走出去寻找奶源,要么扎根国内跑马圈地,打造高质量、可控奶源。目前国内澳优、光明、施恩、雅士利、圣元、娃哈哈等多家乳品企业都在选用进口的奶源。
圣元的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闫永刚介绍,圣元的奶源是****进口,尽管****的海外奶源会增加成本、压缩利润空间,但闫永刚认为婴幼儿奶粉消费群体特殊,为了保证品质以及产品的先进性,海外奶源对公司有益。
闫永刚:当时圣元做产品的时候,定位为用*好的原料、用*好的设备和*好的质量体系。从这一出发点出发,原料越稳定、品质越高、供货更有保证,相比国内的散户喂养,国外一些奶源更有集约化的优势。
娃哈哈不仅将去澳大利亚投建牧场,还在荷兰找到了合作伙伴,后者为娃哈哈代工生产爱迪生婴幼儿配方奶粉,然后海运至中国市场直接销售。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认为这种合作会带来双赢。
宗庆后:他们有优质的奶源,没有市场卖不掉。我们这里有市场,而没有优质奶源。他们是百年老厂,质量很好,给我贴牌加工,我们不需要去投资和管理。他们也很高兴,我们也很高兴。
在多家乳品企业出海"挤奶"的同时,行业的两大巨头伊利和蒙牛则继续依赖本土奶源保障原料供应。伊利集团从2007年到2010年期间,投资了60亿元用于奶源建设,并打造了"现代化奶站+个体牧场+养殖小区+牧场园区"的奶源基地新模式。蒙牛集团预计今年将投入7至9亿元,用于大型牧场建设。"
乳品行业专家王丁棉透露,很多企业去国外寻找奶源,除了质量方面的考虑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国内奶源有限,竞争激烈。
王丁棉:我国总体是缺奶的,奶源缺少20%左右。我国是产奶大国,但不是产奶强国。虽然我们总量位列全球第三,但平均下来,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去年,光明集团"联姻"了一家新西兰的奶粉生产加工企业,落地加工或是并购海外乳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不过闫永刚认为,这只是阶段性的过渡,未来出海的公司*终还是会回归国内。
闫永刚:商家这样更多的是考虑时间、效率以及性价比,这是个过渡性阶段。我想随着中国奶源的迅速发展,政府也很重视,迟早中国奶源还会发展起来,公司们还会掉头回来选择国内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