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一家
桂林生活网讯(记者陆鑫 实习生蒋金龙 文/摄) 一个隐藏在偏僻乡村里的腌制品作坊,不久前因超标使用苯甲酸类防腐剂被曝光。
2000余斤"问题酸菜"虽被查缴,相关责任人也被依法追究责任.但记者留意到一个令人担心的事实:小作坊在购买、使用国家明令限制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时,竟完全不知道添加剂的限制用量、危害,甚至工商部门查处时,作坊主仍不知道自己哪里违规.
记者从相关主管部门了解到,在已知的数千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中,绝大部分添加剂都有严格用量限制,部门在处理此类违规事件时也本着从严、从重的原则.
可"问题酸菜"事件中暴露出的食品加工业者安全意识的淡薄,让人不免有些担忧:身边那些严格限制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究竟"限"住了么?
销售环节 买卖"不设限"用量没个准
今年6月20日,全新的国家食品添加剂安全标准(GB2760-2011)正式实施,标准中大部分添加剂,都明确规定了其在食品中的*大使用量、残留量,受限添加剂总数至少上千种.市质监局标准化科负责人说:"严格按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肯定安全的."
但是,这个"标准",真的能严格执行吗?
记者来到了虞山食品批发市场,在一家食品调料店里,记者看到摆在角落里的一排装有食用色素的罐子.在色素外包装上,有明确的用量标识和"切勿过量使用,可能影响健康"的警示语.
可在与记者交谈时,店主对这些"警示"却显得很无所谓,谈及用量,她说:"自己调色,觉得合适就行了.谁能算得那么准,多点少点没事的!"
之后,记者又得知,在北*广场附近一个化工用品店里,有卖散装食品添加剂,价格比较便宜.在这家店里,记者看到苯甲酸钠、亚硝酸钠等防腐剂,还有"甜味剂"、"甜蜜素"等添加剂,都放在货架上随意销售.除了少数几种包装较好的添加剂有"限量标识"外,大多数添加剂的包装都是一个普通的透明塑料袋,塑料袋上店家只是用笔写着添加剂的名称和价格,却没有标注任何产品介绍、用法、用量.
当被问及添加剂用法和用量时,店家含糊地说:"这些在'化工手册'上都有."可记者反复要求,店家却一直没有拿出所谓的"手册".
继续追问下,店家*终给了记者一个苯甲酸钠的用量:"在腌制酸菜里,*大用量是0.25g/kg."可实际上,记者在参阅相关资料后得知,苯甲酸钠在腌制酸菜里*大用量仅为"0.1g/kg",店家给出的"答案"大幅超标.
通过店主,记者联系上几名餐饮业业者,其中一位说得很有代表性:"我们也不希望客人吃出事来,可添加剂买回来谁也没教过怎么用.现在天气热,要是不用些防腐剂,东西一下就坏了,我看别人用,自己也学着用."
市民 业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 谁能帮忙补补"漏"
使用方法说不清,该用多少说不准,却还在照样买卖、照样使用--- 这是记者采访食品添加剂市场销售环节时,感到*无奈、*担心的事.
"现在*担心的就是数量不在少数的小加工作坊,他们购买食品添加剂时,没人对他们说标准说后果,没人对他们设限,他们自己也根本不重视.如果缺乏监管,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会怎样超标?"市民陈女士说.
"如果就连长期直接销售、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人,都说不清食品添加剂的用法、用量,那谁来保证在使用环节中,不会存在误用、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市民刘先生对此很担忧.
部门 将实现台账监控 加大市场检查频率
带着市民的担忧、疑虑,记者来到我市有关部门采访.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部门已多次采取行动规范市场,要求餐饮企业对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进行公示,同时建立添加剂使用台账,并且多次对餐饮企业进行突击检查、整顿市场.
市质监局标准化科相关负责人说:"新发布的食品安全标准在质监部门的网站上都能查阅.今年以来,该部门一再加强食品安全宣传、监督力度,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学习、掌握食品添加剂新国标,并依标准进行自查、自检,同时多次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理."
叠彩工商分局芦笛工商所执法队员表示:针对销售、使用环节中暴露出的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执法人员今后将在督促商家建立供销台账,仔细审核每批添加剂的"三证"(即营业执照、质检报告、生产许可证)的同时,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业者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意识.
另外,有关部门目前配备有专业的"添加剂快速检测箱",会定期、不定期地对市场上销售的食品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食品",将会立即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