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各级政府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明显。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方面,完善了标准管理制度,公布实施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管理办法,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规定了标准制定公布的程序和管理要求;组建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委员,提高了食品安全标准审评水平。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近年来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整治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随着各地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增强风险监控能力、创新监管方式、构建全程监控体系等监管实践的深入推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与群众的期待相比,我国食品安全的基础还较薄弱,食品安全状况和水平还存在着差距。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法规标准、风险监测、人才队伍、技术装备以及企业投入、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食品安全工作任重道远,一刻也不能放松。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就要积*提升监管水平。一是要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体系。从农田或养殖场再到终端的餐桌,一种食物要经历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等多重环节。某一个环节出问题,食品安全就会有风险,因此食品安全监管必须着眼全环节和全过程。这些年,各地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比如,宁夏监管部门围绕实现全程有效监督,着力推进关键环节重点整顿,从源头上整顿农产品(16.22,0.00,0.00%)质量,整顿食品流通秩序和餐饮服务。通过努力,当地食品源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流通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餐饮卫生有了明显改善。又如,湖南省长沙市监管部门着重通过夯实基层基础来强化全程监管,全面实施标准生产工程、放心市场工程和阳光消费工程,将工作触角延伸至社区和村。二是要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三是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过程中,各地创新监管理念,不断探索切合自身、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模式。一些地方形成了园区管理模式。如,宁夏在专项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过程中,突出抓了食品小作坊集中生产园区建设,将分散在背街小巷、城市周边的食品小作坊迁移到集中区,并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监管、集中检测,使食品小作坊由无序生产转入规范管理。一些地方实施溯源管理制度。比如,广东省创新食品安全溯源管理机制,按照《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的要求,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制度建设: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全面建立了电子信息追溯系统,17个地级以上市已实行或推广“信誉通”食品信息电子备案查询系统。目前,广东省已初步实现了电子台账记录、索证索票共享,产品来源去向可追溯、消费投诉可查询、食品退市召回可统计的信息化管理。一些地方建成了较完善的信用体系。比如,北京市建立了49个部门联网的食品信用信息平台,统一归集、公布食品经营者的信用信息并永久保存。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就要借鉴这些好的经验,根据各地实际,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水平。要加快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积*推动地方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部门、区域间的协调配合,精简环节,共享资源,形成合力。
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要在积*提升监管水平的基础上,努力形成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在明确食品安全由企业承担主体责任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形成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对于确保食品安全长治久安意义重大。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须臾不能松懈,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尤为迫切和关键。当前,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关键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一是“有”。有好的制度设计非常重要。各地食品安全形势不尽相同,监管工作基础也有强弱之分,建立什么样的长效机制不一定有统一的模板,各地应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制度、举措和办法。例如,宁夏的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建设,浙江连续开展10年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制,山东的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等。这些长效机制因切合自身实际、针对性强,在推行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二是“做”。有了制度以后就要做,而且要持续做下去,这就需要用组织、规范和制度来保障。**是建立并运行强有力的组织机制。实践证明,组织保障是食品监管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都成立了高规格的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构,把食品安全工作提升到全局工作层面,使得监管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有序、高效。不少地方已经明确要求把食品安全协调机制推进到县级地方政府,组织保障网络正全面铺开。其次是将监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要积*推动地方立法,明确监管对象的行为规范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给监管对象和社会公众以清晰的行为预期和监督依据,避免乱监管或不监管。再次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不少地方已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政绩考核范围,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从实践情况来看,评价指标还有待细化、量化、科学化。三是“变”。食品安全形势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因此监管工作要持续关注,积*应变。在监管方式手段、监管机制体制等方面有所创新,既要不断跟进食品安全新形势,根据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给出新的解决方案,更要通过创新的方式手段、机制体制来防范食品安全隐患、遏制食品安全问题。这就要求监管者具备软硬两方面的能力:既秉持与时俱进的监管理念、保持良好的应变能力,又要大力提高适应新形势的技术装备水平。
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还要加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当前,加快包括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在内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于打击失信行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护群众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一是要着力完善促进企业加大安全投入的政策和机制,督促企业全面落实相关制度、标准和规范,严格市场准入,健全诚信道德体系,确保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持续达标;强化源头治理,促进食品产业优化升级,扶持优质企业,淘汰劣质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基地化生产、场区化养殖,夯实食品安全基础。二是要切实抓好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诚信守法经营意识和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要切实提高企业诚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倡导文明诚信经商,形成有效的企业自律机制。要大力开展诚信自律教育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加快推进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要推动食品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提高产业素质,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守法经营。行业协会要制定和完善行规行约,在行业内开展诚信宣言、公约、自查或互查等自律活动;食品工业行业协会要促进行业信用评价结果在部门间、上下游行业间的有效应用,加强对会员企业信用风险知识的培训,协助会员建立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应积*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形成依法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的强大合力,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