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新国标该不该照顾国情?

百检网 2021-11-15

 在日前举办的牛奶行业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再度踢爆“中国乳业新标世界*低”的话题,这让去年就曾掀起轩然大波的乳业新国标争论进入新一轮高潮。巴氏奶VS常温奶,消费者VS奶农、奶企,标准的杠杆究竟应当向谁倾斜?现实面前标准该不该照顾国情? 

  引爆点 两项标准降低要求 

  2010年以前,我国生乳收购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低每百克含2.95克。而2010年新修订的标准,将每毫升细菌限量总数提高到200万个,蛋白质*低含量下调至2.8克。 

  事实上,本次重新踢爆新国标争议的关键人物王丁棉并非炮轰国标降低的**人,**提出“世界*低”论的应该是曾参与“新国标”讨论的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升。他当初的一句“全世界恐怕都没有这样低的指标”,直接点燃了**轮新国标大论战。 

  据介绍,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菌落总数放宽3倍后,是美国、欧盟(10万个)标准的20倍。因此被一些奶业专家指责,这一标准堪称“世界*低,全球*差”。 

  弹 倒退25年 喝奶不如饮水 

  资料显示,旧的生鲜乳国标规定生乳中细菌总数分为每毫升低于50万、100万、200万和400万四个等级。 

  王丁棉表示,旧标准实施期间,南方乳制品企业对生乳细菌总数的要求基本都低于每毫升50万,广州的企业能达到10万以下。据我了解,北方的企业要求生乳细菌总数低于50万的应该在三分之一以上,高于200万接近400万的占少数。“所以我说现在的标准和原来以及实际情况比,都降低了。” 

  有专家惊呼:“这样的标准简直是倒退回了25年前。” 

  王丁棉指出,标准高与低,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先说蛋白质,不要看到它比原来标准只少了1.5%这么一点小数,但营养其实少了很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再说细菌总数,200万个细菌里面,除了包含乳酸菌、酵母菌等,还有致病菌。细菌数越高,致病菌的分泌产物保留在牛奶里面的就越多,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 

  “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赞 有安全奶喝比喝好奶重要 

  而与上述观点针锋相对的是一帮以“国情”为依据的业内专业人士,代表人物当属内蒙古奶协常务理事金海。 

  作为新国标的支持者,金海反驳称,现行乳业标准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奶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才有十几年。十几年时间里,大部分中国人从无奶喝变得人人都能喝上奶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一头奶牛从培育到产奶,需要三年时间。培育一个奶牛品种,用现在*先进的手段去努力,也要20年,以前则是40年。 

  “现在有人就盯着国外的标准,我就很奇怪。西方国家奶业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现在的标准是高,但怎么不去看看美国上世纪80年代、70年代的标准。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我国有13亿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进口就算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牛全都买回来,也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而我国目前的奶牛养殖业,小规模散养户比例较高,超过70%。小规模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受限于牧草质量、品种改良等因素,并不稳定。如果按照修改之前的蛋白质标准,绝大多数达不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内在原因就在于我们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导致农户为达标而千方百计提高蛋白质含量,由此导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 

  200万的细菌总数也不全都是致病的病原菌,很多是乳酸菌、酵母菌等,对人体没什么害处。病原菌通过高温消毒后,也不会存在活菌,不会直接致病。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喝的牛奶,只是蛋白质稍微低了一点、稍微稀了一点,但起码能让消费者喝上没有添加剂的真正的牛奶。 

  思考 乳业新国标面临的几个具体难题 

  难题1:牧草和饲养条件 

  王丁棉分析,奶业发展的现状有条件达到更高的标准线。比如说提高蛋白质,不需要多难的技术,只要给奶牛提供充足的、优质的饲料,不出三到五天,蛋白质指标立即就会上去。细菌总数也一样。即使小规模的散养户,做得好的话,也跟大规模的奶牛场一样可以把细菌总数控制在50万以下。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牛奶在刚离开牛的乳房的一瞬间,菌落总数其实非常低,*多也不过一两万个。菌落总数之后能达到200万个,主要是牛奶进入加工环节前的时间太长。另外,牛奶刚挤出来的1小时内没有迅速将其降到4摄氏度(没用低温抑制细菌繁殖)。再有就是装牛奶的桶、运牛奶的罐子消毒不彻底。这都不涉及什么**的技术。 

  但金海却斥王丁棉“不实事求是”。“给奶牛喂优质牧草能提高蛋白质,他说得没错,可我们哪有那么多耕地种植优质牧草?另外,提高蛋白质还需要改良我们的奶牛。我们奶牛的产奶量和美国相比差一半,这是品种的差异,这是不管拿多少钱都不能在**一夜之间就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漫长的改良过程。” 

  就细菌总数来说,我们有70%多的奶牛散养户,他们养牛往往就在房前屋后,卫生环境不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不能做到全封闭下挤奶、挤完马上冷却,并用冷藏装置送到厂里马上加工。 

  难题2:源头终端标准矛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生乳标准的蛋白质含量,不会影响消费者所食用的液态奶和奶粉里面的蛋白质含量,“现行液态奶和奶粉蛋白质含量,与以往的标准要求一样,没有倒退。” 

  这又牵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生鲜乳新国标降低了标准,但乳制品标准却未相应调整,中间是否存有矛盾? 

  “如果原料品质降低了,必然影响*终卖给消费者的产品的质量。如果前期收购的生乳每100克只有2.8克蛋白质,那么要达到乳制品出厂时的蛋白质含量标准,就要再添加允许使用的天然蛋白一类的蛋白质,虽然乳制品也是达标的,但是和生乳中原本就有的蛋白相比,还是会有不同。”王丁棉比喻说:“一个天然美女和整容的美女,虽然都是人,但还是不一样的。” 

  难题3:劣质牛奶的出路 

  王丁棉坚持标准不应降低的理由也提到,以前的25年里,奶农从没有因为标准问题倒奶、杀牛。近年出现的杀牛现象和指标高没关系。降低乳业标准的结果才是奶贱伤农,低标准只能卖低价钱,没有办法让奶农用优质奶源赚到更多的钱,也没有办法提高奶农的养殖水平。 

  对于如何解决奶农生产水平低下的现状,王丁棉有自己的思考。“即使现在调到2.8%,那些低于这个门槛的劣质奶仍会想方设法做假,杜绝隐患绝不是靠降低标准,而是要给劣奶一条合适的出路,如允许以较低的价格收购用于饲料加工等。” 

  结论 各方利益协调后的产物 

  新国标的制定从始至终,一直被人指责受企业干扰。*具代表性的细节是,新国标起初吸纳了蒙牛、伊利等大企业参与,这本是国标制定的惯例,但后来引发指责,*终的折中结果是,新国标有史以来**次没了起草人和起草单位的栏目。专家起草组组长王竹天也承认新国标是“各方利益协调后的产物”。 

  让广大消费者愤愤不平的正是在这种利益平衡中,终端消费者的利益似乎被牺牲了。 

  署名“扰靡淳”的博文认为,奶业国情固然需要考虑,散户奶农利益需要照顾,然而国民的身体健康更需要保护,民族身体素质更需要进步。国家能否像当年出口退税鼓励创收外汇一样,根据出奶数目补贴奶农,鼓励奶农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艺、提高养殖水平、保证生乳的高标准? 

  “自由的方枪枪”说:片面顾及奶农利益而忽略公众的健康,显然不应该是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真正获利的也未必是奶农。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