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各大媒体上,
工商:严密监管筑牢防线
"平凉市工商局消费提示,在购买粽子时,需注意三点:一是注意看外包装,看有无生产地址,厂名、生产日期,QS认证等;二是在正规的商店、商场、超市购买;三是警惕用'返青粽叶'包的粽子。"端午节前,许多平凉市民收到了这样一条手机短信。平凉市工商局经常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统一发布消费提示短信,旨在进一步强化市民的食品安全参与意识。
作为监管一方流通领域内食品安全的职能部门,平凉市工商局对食品安全工作紧抓不懈。
今年以来,对老百姓*为关注的乳品质量问题,全市工商系统集中执法力量,开展了12次涉及食品添加剂、三聚氰氨的问题乳粉和含乳制品的清查工作,查获了3起不合格乳饮品26.47吨。对婴幼儿乳粉和食品添加剂实行周抽检制度,要求对超市和乳品批发企业经营的乳品进行每周抽样送检,对其他的乳制品增加快检频次。目前,共抽检6个品种16组,全部合格。通过反复多次的清查,我市尚未发现问题乳粉、乳制品。同时,还布置完成了全市流通环节的乳制品抽检工作,安排抽检13个批次,其中乳制品5个批次均合格,乳饮料8个批次均不合格(康乐,都已立案调查。
市工商系统努力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在食品批发企业和超市****建立了"一票通"台账。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确保进货渠道规范有序,实现入市食品"来有源、去留踪、可追溯"的监管目标。培育食品"安全示范店"100户,引导和带动食品经营主体走正道、售正货、树正牌。在80%的乡镇、村建立了"一专三员"制度,即:由一名乡镇干部担任食品安全监管专干,一名驻村干部担任联络员,村主任、村文书分别担任协管员和信息员,对农村食品安全进行严密管控。
针对散装食品监管难、规范难等问题,市工商系统探索推行了"标识签"管理模式,要求从事散装食品销售的经营者,必须使用工商部门统一监制规范的"标识签",标明食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价格和联系方式;在源头监管治理上实行"逆向管理三延伸"管理模式,紧盯监管难点,对批发、配送、库房等流通领域进行全程监管。此外,全市系统还安排建立食品快速检测中心和检测室7个,破解了监管靠眼观手模的传统监管方式,提高了食品监管水平。
据悉,今年以来,全市工商系统共取缔无照经营134户,查处各类食品案件46起,案值5.64万元,罚没款11.03万元,清缴不合格食品16个种类27.6吨,价值8.6万元,为消费者挽回损失2.8万元。
质监:从源头入手"问诊"食品安全
近年来,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非食品原料、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对于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今年5月中旬,市质监局成立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平凉市质监系统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顿工作实施方案》,从整治的主要环节、重点内容、具体措施等方面作了要求。为使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市质监局组织检验机构,对平凉市所有面粉生产加工单位5月1日至5月15日生产的面粉产品增白剂含量实施了专项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此次共检查面粉生产单位35户。其中企业28户,作坊7户。经对正常生产的22户生产加工单位23个批次样品的检验,未检出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产品全部合格。据统计,从4月份开展面粉增白剂禁用工作至今,市、县两级质监部门在面粉生产加工单位累计清查并监督销毁过氧化苯甲酰556.5千克,拆除增白剂添加设备28套(台,在设备内清理出残留过氧化苯甲酰3.4千克。
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质监部门统一规范全市食品企业生产记录,制定原辅料采购验证、食品添加剂使用、食品生产加工、产品出厂检验、产品销售、不合格产品处理召回、食品质量安全全过程控制责任流程管理7项制度,同时配套印制7项记录5000本,免费发放企业或小作坊统一规范使用。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不仅需要规范,更需要用"重典".质监部门已对全市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必备条件等情况全面清理,决定将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崆峒区天天乳业厂等15户企业的15个产品单元生产许可证报请省书建议注销。目前已将相关材料专题上报省质监局。
目前,我市质监部门已启动实施食品加工小作坊许可证管理制度,采取发放加工许可证的方式严把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