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在这一轮
而整顿的对象,主要是那些规模小、设备检测技术落后、能耗高、经常出问题、接近亏本边缘的企业。小企业**就做半吨或者几百公斤(乳品,有些是一、两吨,这些小厂本身就已经很困难了,你再叫他投入百来万拿QS认证,改变环境起码要百来万,再买设备又要几十万,还有检测、把生产规模搞上去,没有二三百万是不行的。所以,现在1176家这个基数,有一部分是之前就淘汰掉了,有一部分是没有去申报的,这部分估计有好几百家,大约占到三分之一。
但是,单从数量上去衡量这次整顿的效果,是不是合适呢?这个我是从两方面看的。
一方面,多少会有积*的作用。因为将一部分小企业清掉以后,监管可以更加集中,在政府层面会有这个好处。其次是,可以清除潜在的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小企业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安全的问题,这次主动清理,起码可以降低造成这种不稳定的因素。
但另一方面,用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产品安全的程度和消费者的信心,未必可行。就算减剩一家,消费者也未必有信心。这不是按照数量多少来衡量的。消费者当然会对政府监管能力、管理水平方面恢复信心,但这仅仅是一半而已,另一半来源于行业,生产企业的社会道德、诚信、责任。
《21世纪》:业内预计,此次产业整顿将会让出全国乳制品市场份额的10%左右,在你看来,什么企业有望占据这块市场?整顿后的中国乳业格局将产生什么变化?
王丁棉:对市场份额的计算,是按1800家企业规模作出评估的,让出15%-20%的市场份额,和原来我们估计的也相去不远。虽然这次审核淘汰的乳制品企业接近45%,但淘汰的这批企业实际的生产总量,所占的市场份额并不是特别大。
淘汰的这些企业,在不同的区域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内蒙古100多家淘汰了30多家,云南26家剩下了9家,对于淘汰率比较高的区域市场,就会出现阶段性的真空状况,这也是正常的。
而且,由于让出来的市场主要是一些城乡地区,分布情况比较分散,对这些二线市场的填补,如果企业要进去的话,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因为要考虑到运输和储存条件,还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这种"阶段性的真空",持续的时间会长一点,主要还是靠常温奶和奶片补充市场,但同时也会使得市场导向向常温奶的生产发生倾斜,这是很不好的。因为常温奶的生产的过程是高耗能的,西方国家早已经拒绝这种品种,主要是因为它的整条产业链的运作都是高碳的,对环境的污染大。
在此次整顿之后,市场和资源会自觉流向那几家大企业,由于资源比较集中在少数企业手里,容易发生价格垄断的情况。
《21世纪》:如何杜绝淘汰出局企业转向地下偷偷生产、确保通过审核的企业严格按照规定自检?
王丁棉:这里涉及到一个监管手段和水平的问题,除了违规生产的情况,有些合格的企业可能也会因为检测成本高,而故意少检或不检测。我认为,录像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可行的监控手段,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监控体系。
在我看来,在此次审核中不合格的企业,大部分都不敢违法生产的,但这些企业还存有大量的原料,加上设备齐全,它们会想着如何把这些都消化出去,因此,违规生产的存在是可能的。
面对这种情况,可以有两个出路:一、产品转型。生产食品或饮料,乳酸饮料和调味奶,因为这些都不在监管范围内;二、弱弱联合。资源整合,扩大规模,也可以合理利用各自优势。
《21世纪》:这次行业整顿算是一次"突击性严打",在你看来,这种"突击性严打"和对企业的"日常管理"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王丁棉:国外对食品安全的监控不是依靠"管理"的手段达到的,他们有一套严格的法律体系去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因为犯错的成本太高,所以,一般企业不敢轻易犯错。
而中国的市场,恰恰缺少一套严厉的法律法规去监管整个行业,而且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本身存在问题,就算企业犯错了,政府的态度也相对宽容。突击严打,不是规管企业的根本有效办法。
从政府管理层面来看,中国奶业的内部监管和行业自律,是远远不够的。严厉处罚、黑名单公布、脱薪监管、做好公平、从业人员监督,这些手段还是相对比较有效的。
从生产企业来看,牛奶产品的质量,反倒不是企业经营的*关心的问题,而是去盲目追求企业的世界排名,依靠上市炒作手段追加规模,打着慈善的旗号偷税漏税,为企业的经营埋下种种危机,我国奶业市场的问题和企业缺少科学的日常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1世纪》:三聚氰胺后,各大乳企都提出要建设奶源,但至今奶源分散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王丁棉:我认为,这些都是不真实的。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奶农解决奶源问题,真正投入资金建牧场的企业没几家,因为我们看不到这些企业的上市资金在这方面的投入情况。
另一方面,专门做上游产品的企业,反倒有真正投建了牧场,有自己的奶源,目前有十多家,例如广东的温氏集团、上海牛奶总公司等等。广东温氏自己加工的部分很少,但它每天有过百吨奶卖给大工厂的。
《21世纪》:成本不断攀升、牛奶质量偏低、乳制品结构失衡、环境压力愈来愈大,这些都是当下我国乳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现状,未来,我国乳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什么?
王丁棉:我认为,中国奶业未来发展的二三十年,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往上走的,发展速度不会太低,但不会有前10年22%的增速,速度会放慢一半。
未来,在比较短的时期内,中国乳业应该在两方面多努力。一方面,奶源供应要上一个台阶,加强国内的自给率,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奶牛的养殖规模和水平要提高。
另一方面,饲养业应该走规模生产模式,例如福建、北京、上海和广州,都是上百条地饲养。但对于蒙牛所推的那种上万条的饲养模式,我是不看好的。养殖企业通过上市来融资,在未来的十年都会存在,但以后的环境会比较难,因为养殖业风险较大。